听说过“富二代”、“星二代”“红二代 ”“官二代”,你听说过“疆二代”吗?
一、“疆一代”的父辈们
有“疆二代”必然有”“疆一代”,“疆一代”指的是五十年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刚刚成立时的第一代建设者,有第一批进疆的解放大军,在王震将军的带领下,这些官兵开垦荒地,守护边疆,他们中的大部分成为第一代兵团人的主力军,为了解决官兵们的个人问题,稳定大后方,号召八千湘女下天山;有当年响应祖国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前来建设新疆的热血青年,来自上海的、江苏的、北京的等五湖四海的支边青年;有三年自然灾害期间,逃到新疆寻求生活的“盲流”,主要来自河南,四川,甘肃等人口众多的省份,还有一部分是被俘的国民党士兵被送到新疆劳动改造的,还有一些是跟随经济建设来疆的开拓者,比如修建铁路的东北人、三道岭煤矿的东北人,至今这些人仍然保持着浓浓的东北口音,克拉玛依油田的初创者,独山子的开拓者们…………。这些“疆一代”在新疆解放以后,大部分选择留下加入了建设边疆的大潮,结婚生子诞生了“疆二代”,甚至有了“疆三代”“疆四代”。
我的父亲出生在号称“鱼米之乡”(小时候父亲告诉我们)的浙江,三岁丧母,五岁丧父,跟着姑妈嫁到张家,因为调皮逃学被抓了“壮丁”成为一名国民党士兵,在国民党撒离台湾时被俘送到新疆博乐劳动改造,改造好之后被分配至农六师(也即现在新疆建设兵团第十三师-)汽车修造厂,成为一名新中国的建设者。因为成份不好,年近30,才有同厂工人杨大慧阿姨从四川介绍了我的妈妈,随后有了我们弟兄姊妹六个。
我的婆婆来自江苏,响应国家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辞掉了原来在江苏稳定的工作,报名来到新疆成为一名屯戍边疆的建设者。我的公公来自甘肃,因为生活所迫投奔新疆的叔叔,而成为一名企业工人。
父辈们有的在完成解放新疆的任务后选择了返回内地,有些随部队留在了新疆,五六十年代响应国家号召支援新疆建设的支边青年,在八十年代落实政策后,有的选择返回了内地,大多数留在了新疆。留下的原因多数是在因为在新疆成家,生儿肓女,拖儿带女的最终留在了新疆,也有很多有识、有志人士,志愿留在新疆,成为建设新疆的栋梁之材,也是新疆的第一代建设者,号称“疆一代”,因而现在的新疆汇集了全国各地省的建设者。今天美丽的新疆,大美的新疆,有他们的辛勤的付出,有他们的功劳。
父辈们是新疆建设的主力军,他们思想境界高,三观高端大气,他们报效边疆、无私奉献,他们沉稳朴实、吃苦耐劳,他们忠于职守、勤勉敬业,他们不屈不挠、拼搏进取;他们舍小家顾大家,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新疆这片热土,“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女”是对他们最高的评价。他们是屯垦边戍的建设者,他们是修建铁路的建设者、、、、、、他们是最值得敬重的一批人,他们也是我们心中最可爱的一批人。
二、”疆二代”的我们
官方解释“疆二代”泛指父辈均来自内地省市,五、六十年代以及七十年代初期在新疆出生,在新疆土生土长后继续在新疆工作的第二代人。这一代人出生在“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以及那个特殊年代;这一代人没有“星二代”的星光环绕,没有“官二代”、“红二代“的特权泽被,没有”富二代“的家财万贯。但这一代受父辈的教育、影响义无返顾的加入了扎根边疆、建设新疆的队伍,成为建设新疆的新生力量。
我们这一代一睁眼,就归属于祖国西北边陲—新疆,尽管填写了无数次、伴随我一生的籍贯“浙江”,但我的身份始终被打上“新疆人”的烙印。尽管我们从泥巴路一路奔向了遥遥无期的求学路,千辛万苦的完成了“十年寒窗”、“四年寒窗”,终不能违背父辈的意愿而留在了新疆,终不能忘记生育、养育我们的“第二家乡”。
特殊的时期不可避免的经历了饥饿、失学、受苦,尤其是在物质匮乏和文化缺失的年代。家家基本上都是4-6个孩子,我便是在那个特殊时期的产物,上有哥姐,下有弟妹。
(未完)
(写于2017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