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病”,出门在外,总爱盯石头,特别是鹅卵石。
长江边,沱江岸,堆沙场,工地上,都是我目光所及。
周末,长江边,桂圆林,享受着春暖花开,我在搜寻石头。
有了,那颗百年桂圆树下,一堆鹅卵石。
三步并作两步,跑过去,用眼扫一扫,用脚踢一踢,用手翻一番。
啊哈,有了,一块鹅蛋形状、泸州肉丝面碗口大小的鹅卵石,干泥巴粘附在上边,但隐隐露出了花纹。赶快把它翻过来,淋下矿泉水,一抹再抹,咦,一个文字赫然在目:
好像“松鼠”,有些夸张,抱着一个大果子,吃力地站起来;
好像“Z”,就是Z,佐罗的代号,与俄乌战争俄罗斯战车上的标志一模一样;
好像“I”,有点写意,就像幼儿班孩子的涂鸦作品,稚气又形象;
好像“二”,真像二,摆布在石头的中上部,位置那么好,那么显眼;
好像“工”,行书,工人的工,工作的工,工匠精神的工,天工开物的工。
好像“山”,但左边那一笔呢?在侧后面去了(小拇指哪里挡住了)。看到右部,想到左边,可以叫“半边山”吗?看到左边,想到右边,可以叫“山那边”吗?看到中间那一笔,好像一个人,托住右边那一笔,左边那一笔离他远去了(小拇指哪里挡住了),连远去的痕迹也在上面(下部有横向左),立马想到了愚公,可以叫“愚公移山”吗?
配个精美座子吧,放在案头,可能想到“松鼠献果”“人间有爱”“工匠精神”“愚公移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