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的时候刚刚知道简书,当时只知道它是一个写作的平台,被迫于忙碌之中,一直与它无缘。前些日子听一个朋友讲起它,我又重新关注起来,于是赶忙下载了APP,打开首页就是我喜欢的风格,研究了半天编辑器,我对朋友说:大写的赞,以后就用它了!
16年的秋天像一只快要融化完的冰棍,一个眉目清秀的孩童在榕树下细细品味着它的甘冽与酸甜,我望了一眼西边红的发亮落日,草草收笔。小房子门前书桌下睡了一下午的狗也打了个哈欠,我抚摸着它光滑的毛,在那白纸上留下一个“了”字还有一个相当不起眼的句号。
呆呆的望着秒针走过一圈又一圈,脑海中那个在沙漠中苦苦找寻出路的男孩早已疲惫不堪,他水袋里的水跟随着我眼前的摆钟秒针一点点蒸发,我为他捏了一把汗,同时感到深深的凉意。
刚过完的夏天送走了最后一个毕业季,所有人好像换了个存在的形式,想开口说话,却欲言又止,在时光的狭缝里,恍然若失。当孤独与现实生活接踵而至时,我几乎快要喘不过来气,每天在焦虑、茫然、苦恼的井水里捞过去让人欣喜的画面,尽管激情、荣誉、赞美可以安抚脑细胞三分钟的平静,可时间的阻挠却让人悸动不安。
每天都睡的很晚,我不知道在等什么,看着手中的手机频幕闪闪发亮,又不愿关掉,生怕一觉醒来就会与现实世界失去联系。某一天的清晨我醒的特别早,穿衣、洗刷、收拾床铺,锁上小屋的门,到一里开外的早餐铺点了四根油条和一杯温豆浆,吃过早饭感到神清气爽,我竟然从小巷子跑到了大明湖东门,初秋的阳光洒满了湖面,远处的建筑物坚实而又安静,一派祥和景象。
许多年前,我曾想用一种媒体的形式来记录生活,哪怕一天只记录一个标点符号也好,证明这一天我还活着,在做许许多多的事,某种意义上说,这算是一种心灵上的慰藉吧。迫于学业所拖,某一段时期我又相对比较懒惰,此事一拖再拖,乃至遗忘。
那一天过后,心生许多想法,夜里同样难以安眠,但有时窃喜,恍然而逝的新奇想法在脑海中划过,几日的思索与观察,敲定文案,终将拿想法付诸实践。
它是一个思想的活体,思维的储存罐,在生活这张大蜘蛛网上,它需要不断吐丝,又需要不断清理杂物,防范心灵的痛伤。过去,它曾是我魂牵梦萦漂浮不定的雨伞,现在它是我禹惜寸阴不折不挠的家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