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的文告诉我:成名要趁早。龙应台有句话说:孩子你慢慢来。古人有云: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父母教育说: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老师每天嘶声力竭得在课堂上喊:要考重点要考本科,要不然你们就完了。上了大学,又有人告诉我们:毕业之后那些出来成为高级打工仔的学霸们,他们的老板很有可能是他们曾经早早出来闯社会的小学同学。
我倒是急功近利赶紧闯出名堂啊,还是沉下心来打磨自己,让自己更精进一步啊?进退难选。
就在这时认识了一个很牛的毕业很久的学长,虽然他不是我们学校的,但是他跟我们讲了他的经历:就业之后被公司轮岗培养,果然不负众望的没有一项工作能做好,成了公司里的摆设,尽管工资和福利都不错,但是他每天的工作内容是呆着。因为他出手帮忙的地方必出差错,公司的意思就看他的觉悟了。就在他闲的准备离职时,机缘巧合公司引进一台设备,大家都没调试好,他过去尝试了一下机器运行了,终于拨开云雾见日出,瞬间大家对他的改观大转弯,几个月后,他操作机器,因为跟别人闲聊,在机器抬起高度上多打了一个“0”,只见机器臂瞬间戳破了厂房房顶。他说那个时候公司彻底不敢让他干任何事了,全员冷落他,这回真的要走了。
接下来去另一个工厂看大门,没错,一种五六十岁老头干的活,他大学毕业生20多岁人去做。他的父母感觉这个孩子废了,他也感觉自己废了,契机出现在他某天晚班,请病假没去,另一个人代岗,工厂发生爆炸,那个门卫死了。他说第二天他的父亲带他吃了一碗长寿面,如果不是因为请假,此时就该是白发人送黑发人。
接下来他开始创业,生意变好,娶妻生子,最后他说:其实没必要再考学,本科已经够用了。
有学长的话垫底,还怕啥,直接就业。
就业之后才发现,创业成功本不容易,对于没有太多社会经验的我们,更是难事。我们的同学多数考了编制或者进了银行。接连做几个项目失败,看着别人在体制,虽说一眼望到头,但至少旱涝保收。曾经看不起那些考研的同学,几年下来,研究生学历到手,牛证书到手,我们拼命赚得那点钱,他们两三年年薪也赚到了,从长期来看高起点不管就业创业都更恰当。罗辑思维还说学历读到研究生就够了但是罗振宇是个博士生。
后来我才知道,那个跟我们说本科学历就够了的学长他是高考滑铁卢,考上了哈尔滨工业大学,俗称东北小清华,滑铁卢都能考上。而且大学里组建团队做生意就赚了不少钱。他真没必要提升自己的平台,因为他属于能搭台的人。
说了这么多,不是说就业和考学哪个好。
借用杨绛先生的话说:我们曾如此期待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怕就怕,高开低走;
最不济,大器晚成。
不去看别人,只看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