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本书的建议三感触挺多,书中提到的很多问题就是我们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也是我们在日常教学中经常会思索的一些问题。
一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如何做得一课一得?学生如果才是真正获得知识……
现在很多的课堂都是热闹至级,一节课下来,容量满满,课程内容异彩纷呈,整节课热热闹闹,形式多样,但一节课下来,学生能学到的有多少,这不得而至。
曾经的我也很追求热闹的课堂,每次上课只要一沉静下来就担心会冷场,特别是在公开课上,总担心学生不敢发言,最好就是学生都争先恐后地举手,踊跃地发言,而且还会安排形式多样的小组活动,还会进行小组汇报,游戏等等,一节课下来真的好像学生全投入进去了,但回归到教学目标,我真的有达成了吗,并不全是。这就是书里谈到的假学。
观课亦然,一开始观课并没有自己的评价标准,知识凭感觉,这节课课堂气氛如何,学生是否积极参与,教师的素养如何,其实我们应该关注的是学生学的是否符合儿童心智发展规律,是否发生了真学,教师教学应遵循的是一定的标准和学生经由学习而实现的获得,我们需要认真观照和考量,弄清楚我们心里变得变得明亮,意志变得坚定,脚步变得稳健。
谁来判断真学发生了没有?
作者认为:课真正上得好,真学自然发生,这是一个可逆命题。其实谁来判定这是一节好课,谁说了算?这里一阵见血地指出了问题。常有的情形是,谁有权威谁说了算,可是谁都有可能持有偏颇或者片面的观点,即使是学问丰瞻,见多识广的专家,如果不从某些标准出发,不从学生的发展着眼,而是执着于个人的教学审美倾向或者是喜好,甚至是一时意气,那这样这样好课说了有不算。
对于年轻教师来说,是否一节好课很多时候是从专家领导口中得知,由他们作为评价者,或者是同行的评课,那自己是否可以有个标准呢?作者有一个观点特别好:课好,孩子说了未必算,但课不好,很大程度上他们却能说了算,因为这样的课无法引发他们的情趣/兴致。如果光有专家同行认为课好学生却无法参与进课堂,这样只能是一厢情愿。
依循“三标”来施教导学
这里的三标指的是:学科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可以以此来衡量教学优劣或是否真学。这两年,新课标的风愈吹愈烈,大家真正开始关注到新课标的落实,同时也提出了很多新理念,课程标准有必要落地生根。贴地而行。作者认为真正优秀的教师不仅不“教教材”,而且也不只“用教材教”,他还能用课标教”,很多一线老师的教教材,我也不例外,但每个老师也有有这样的意识,好好研究新课标,有“用课标教”的建构能力。
这里提到课程评价标准要与课程标准/教学目标相呼应,要“量学”为主,“量教”为辅,适度加大学生的权重。如何真正落实课堂与教学转型升级,是每个教师都要思考的问题。
有获得才有真学
这里的获得也可称为增值。崔允漷教授说:学习有四种值:一是动力值,即是学生想学习的愿望;二是方法值,即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三是知能值,即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四是意义值,即学生学到的东西是有意义的。教师可以从这四个值去评价自身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否达到增值,没有增值的课堂是没有意义的。如果一节课下来学生一无所获,那这样的课堂也知识虚度光阴。
其实很多时候教师上课总有遗憾,像文章中例子提到的,有时上公开课遇到的班不理想就会觉得没上出效果来。我也遇到这样的问题,也一度很困惑。
年级内有个班级学习习惯和学习成绩各方面都遥遥领先,但自己所带的班级基础较差,学生思维灵活度也有所欠缺,每次上公开课都会在年级组内进行试课,每次在那个比较优秀的班级试课时效果都特别好,尤其是教学重难点总是特别容易突破,整个教学进程都很流畅,但一回到自己班正式上公开课时就变成各种牵引,一个问题跑出来可能会跑偏好几次才会答到点上。相比较下在之前的班级上的效果更好,但就我个人而言,哪怕学生回答不出来,或者是课堂效果没那么理想,但我还是喜欢自己班级的学生,喜欢跟他们一起上公开课,他们非常积极努力地表现自己,无论是坐姿还是课堂回答问题上都表现得超乎平时。一位同事听完公开课跟我说过这样一句话:好的课堂是师生相互成就的。是的,我觉得衡量一节课或者是衡量学生是否有所得不应该只看整节课的课堂效果,而应该是学生成长就好。
洋思中学的秦培元校长则讲,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经过教育,优生更好,后进生进步了,这就是“好”的标准,看到这一段话,我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啊,好,应该是以学生比基准的,只有学生在他的基础上有成长有进步,那就是获得。
教师应是站在“标”与“得”背后的操盘手
对这个说法我倒不是很喜欢,可能仅仅是语文老师的用词习惯。但这里明确地指出教师在衡量真学中起到的作用,就是助推器,桥梁,教师的存在是价值是不可置疑的,但这里更提倡教师要学会“退”,这已经是这本书第二次提到教师要适当地“隐退”了,我也要思考如何做学生背后的助推人,现在的情况就是牵得太紧,自己太累,适当地放手对教师和学生而言都会更好。
参加培训很多,获得的理念也很多,但真正实践的很少,但无论如何,一直在学习,一直在路上,一直在尝试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