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终于把这个重要的战略会议开了。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想法;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思路;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启发。
但是你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情况:
不同历练和经验的人,对这个事情的理解程度是不同的;
不同的人,从这个事情中吸收到的能量和感悟是不同的;
不同的人,看这个事情的视角是不一样的,有些人看到的维度多,有些人看到的维度少。
所以为什么同一件事情,有些人能看到它的长远发展前景,有些人只能看到当下的得失,有些人能够看到未来的局势,有些人只能看到眼下的困难。
你能看到多少个维度,你的视野就会有多么开阔。
高维度的人和低维度的人,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样的。
查理·芒格提出来过一个很拗口的一个概念:lollapalooza效应。
简单的说就是:两个、三个,四个……多个作用于同一方向的力量汇聚在一起后,所形成的力量不是简单的力量叠加,而是一种巨大的、协同的放大效应。
或者说,是多个动向因素的叠加,导致了一个算法从加法变成乘法的跳跃。
lollapalooza效应有很多种解释说法,有人把它叫做“好上加好效应”,也有的人把它叫做“核爆效应”,总而言之,就是多要素聚集产生的爆炸性的放大效应。
毛竹就是这样一个物种。
毛竹的幼笋冒出来之后,它看上去长的很慢,甚至好几年就一直就是那么高,实际上它的根系在地下急剧的扩张,要把从土壤里头吸收的养分转化成发达的根系,有的根能达到二十多米长,根越长,毛竹可能吸取的养分就越大。突然有一天就开始快速生长,最快速度一天能长超过1米。这种爆炸式增长与它前期看似缓慢的生长密切相关。
这其实也是“飞轮效应”。
为了解释“飞轮效应”这个概念,我们先假设一个场景:有一个直径大约30米、厚3米、重约26吨的铁质轮子,体量很大,承受的地心引力也很大,这个飞轮就是你的公司,你的任务就是把这个承重的轮子转起来。
这个场景常常用来描述很多创业公司,在开辟一个新的市场时候,让自己公司的产品和业绩实现0到1的那种境况。
吉姆·柯林斯说:你尽力的推,轮子稍稍动了一下,又推,又微微动了一下……但你一停下来,它就停下来。面对这样一个推一下微微动一下,甚至会纹丝不动的轮子,你是很容易绝望的。
好多公司创业的时候就是这样一种绝望的状况,但在冷眼旁观的人觉得你在做无用功的时候,你坚持继续一点一点、几乎见不到成效地推一圈、两圈……渐渐就感觉这个轮子有一点点惯性,有一点点动能了,继续的推,100圈,200圈……突然在某个时候,你和旁观的人都惊奇地发现,轮子的转速明显加大,它自身的重量转化成了一种自推力,最终迅速地旋转起来,这就是“飞轮效应”。
如果看一下亚马逊的历年财务报表就会发现,它的利润曲线一直是很平,甚至往下陷的:亚马逊1997年上市到2004年,一直亏损,后来偶有盈利也是处于亏损状态,即便现在,它也不是一个盈利很高的公司,只不过最近才出现了连续8个季度的盈利。从上市到今天恰好20年的时间,亚马逊如今的市值已经超过了5000亿美金,相当于原来的五六百倍,尤其是最近半年来,它的市值涨得非常快。
为什么今天资本市场给了亚马逊这么高的估值?原因就是“飞轮效应”。
我们经常说,一个产业已经到了奇点临近的时候。所谓的奇点,就是这个产业里的多种要素,以前都是分散各自发生的,在某一个时间点终于汇聚起来,爆炸式增长就来临了。
产业一旦到了奇点,就会极其快速的增长,如果你事先没有做好充分准备,是难以应对这个快速变化的。所以为什么要让大家做起来了以后再加入公司体系,就是这个原因。
今天在战略会议上,跟大家分享的项目,其实也是符合lollapalooza效应和飞轮效应的。
只是,能看到多少,能吸收多少,能从中获利多少,能整合多少资源,就看每个人自己的思考维度和思维框架了。
【化书成课研习社】的社长,得有一个比常人更高的思维框架,视野足够开阔,而不是局限于眼前的星星点点;必须要有格局,能看得长远而不是目光短浅,只看到自己面前的一亩三分地;得要有系统思维,知道万事万物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能够借系统的力来布局,厚积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