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滨随笔||质疑道德绑架

郑重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海滨随笔||质疑道德绑架

当“道德”与“绑架”这两个词诡异地结合,便构成现代社会中一柄无形的利刃。它不刺穿皮肉,却直指人心最柔软的角落;不留下血迹,却能让灵魂在众目睽睽下悄然窒息。

我们有必要以哲学的手术刀,剖开这个充斥着伪善与焦虑的时代病灶,看看其中究竟蠕动着怎样的精神蛆虫。

要深刻理解“道德绑架”的荒谬本质,我们必须先回到“道”与“德”的源头,进行一场思想的考古。

“道”,在东方先哲的智慧中,是宇宙运行的本然规律,是“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存在。它如同日月星辰的轨迹,不言不语,却自有其不可违逆的秩序。

老子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真正的“道”,是自然而然的流淌,绝非任何形式的强制与干预。它高高在上,又蕴含于万物之中,是一种超越人类意志的客观实在。

而“德”,在甲骨文中从“彳”从“直”,有“登升”、“循行”之意,后引申为“得”,即个体对“道”的体认与践行后所获的内在品质。

《周易·系辞》云:“天地之大德曰生。”德,本应是生命力量的自然彰显,是个体在追寻“道”的过程中,内心绽放的精神花朵。它是主动的、内化的,是灵魂在认识必然后所获得的自由。

然而,当“道”与“德”结合,并被纳入社会规范的轨道,它们的命运便发生了奇异的转折。

道德,这本应指引个体精神向上的明灯,逐渐被铸成了束缚群体的锁链。它开始对人类的思想观念、语言与行为施加一种深远而持久的塑形力。

这种影响力,在历史的漫漫长夜中,既曾是维系文明的微弱烛光,也常常沦为扼杀生命活力的黑暗牢笼。

历史的车轮碾过,道德的容颜亦在不断变幻。旧道德与新道德的嬗变,恰似一场永无休止的权力更迭。

旧道德,往往是既得利益者巩固其统治的神圣工具,它借助传统的神圣外衣,将特定的行为模式凝固为不可置疑的律令。

而新道德的崛起,则常常以解放者的姿态出现,抨击旧道德的虚伪与压抑,宣称要带来更大的自由与真实。

但可悲的是,正如叔本华所洞察的那样,新的神明在推翻旧的神祇后,往往会迅速坐上同样的宝座,开始新一轮的统治。

基督教道德对古希腊生命热情的压抑,启蒙理性对宗教盲从的批判,乃至现代社会中各种新兴的“政治正确”对传统价值的颠覆……

这一切,表面上是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观念演进,深层次却是权力意志借助“道德”话语进行的永恒轮回。

尼采在《论道德的谱系》中无情地揭示了,所谓“善”与“恶”的价值判断,其根源往往在于强者与弱者、主人与奴隶之间的权力博弈。

道德,在很大程度上,并非真理的显现,而是权力的伪装。

回到我们时代的核心症结——“道德绑架”。运用批判性思维,我们必须像怀疑论者审视神迹一样,审视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我想问:道德能够完成真正的绑架行为吗?

答案是否定的。道德本身,作为一种观念性的存在,不具备行动的能力。能够实施“绑架”的,从来都是人,是那些挥舞着道德大棒的具体个体或群体。

他们窃取了“道德”的神圣名号,将一种狭隘的、僵化的、甚至是被恶意裁剪过的行为准则,奉为绝对命令,并以此作为审判他人的武器。

这并非道德的本身,而是道德的赝品,是权力意志披上了道德的神圣外衣。这正如尼采所嘲讽的,那些最响亮的道德呐喊背后,往往隐藏着最深刻的怨恨与最强烈的支配欲。

真正的道德关乎个体的自觉与超越,而“绑架”所利用的,只是道德的僵尸,是抽空了内在精神生命后剩下的空洞躯壳。

其次,我想问:道德究竟能够绑架谁?谁又能够真正被道德绑架?

这是一个触及灵魂深处的拷问。真正的绑架,只能施加于那些内心尚未完全麻木,尚且残存着道德感与羞耻心的人。

一个彻底的虚无主义者,一个公然以无耻为荣的人,道德绑架对他而言无异于对牛弹琴。他的心灵早已穿上了一层刀枪不入的铠甲。

因此,道德绑架的受害者,恰恰是那些对道德仍抱有敬畏之心,内心尚存柔软之处的人。他们的痛苦,源于外在的苛责与内在的良知产生了共鸣,形成了一种撕裂性的力量。

网络上,那些因为未在灾难后捐款而遭到口诛笔伐的公众人物;生活中,那些因自身困境而无法满足他人“理所应当”的要求的普通人……他们感受到的窒息,正是这种“绑架”的效应。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种“被绑架”的状态,是否也暴露了受害者自身独立意志的孱弱?是否说明他们的行为价值,仍然过度依赖于外在的评判,而非源于自身强大的内在确信?

一个拥有强力意志、能够自我立法的个体,会如此轻易地被外界的噪音所撼动吗?

最后,我想问:如果道德对人类不道德的思想观念、语言和行为不再产生约束作用,那么道德的作用又体现在哪里?

这引向了关于道德价值的终极反思。倘若道德仅仅被视为一种外在的约束工具,那么当这种约束失效时,道德似乎便毫无用处了。但这恰恰是对道德的极大贬低。

道德的更高价值,不在于其作为社会规训工具的效用,而在于其对个体生命可能性的提升与照亮。它不是一根驱赶羔羊的皮鞭,而应是一颗指引探险者的星辰。

道德的真正作用,应是激发个体内在的生命力量,促使他去创造、去超越、去成就一个更强大、更丰富、更高贵的自我。它是一种向上的牵引力,而非向下的压制力。

当我们不再问“道德要求我做什么”,而是问“我强大的生命力渴望创造怎样的价值”时,道德便从一种消极的戒律,转变为一种积极的创造之源。

如果道德对人类的不道德失去了约束,这或许并非道德的失败,而是宣告了那种作为外在束缚的、僵死道德的破产。

它迫使我们去追寻一种更深层次的、源于生命本真的道德——那是一种敢于重估一切价值的勇气,是一种成为“超人”的渴望,是权力意志的最高表达。

因此,“质疑道德绑架”,不仅仅是为个体自由申辩,更是为了解救被绑架的道德本身。我们要用思想的铁锤,砸碎那些禁锢着道德的木乃伊棺材,让道德重新呼吸到生命的鲜活空气。

真正的道德,不应是群氓用于互相倾轧的石头,也不应是弱者用以束缚强者的绳索。它应当回归其本初的荣耀——成为个体精神强大的表征,成为生命力蓬勃迸发的凯歌。

当我们不再匍匐于任何外在的道德权威之下,而是勇敢地承担起为自身立法的重担时,或许我们才能第一次真正地走近道德。那时,我们将明白,最高的道德,不是顺从,而是创造;不是束缚,而是解放;不是谦卑地服从于一个既定的“善”,而是骄傲地宣称:“我就是道德的标准,我的意志就是价值的源泉。”

这条路充满风险,因为它要求我们独自面对价值的虚空与选择的重量。但唯有踏上这条险峻之路,人类才能最终摆脱被“绑架”的屈辱状态,从而有可能走向一种更为真实、更为强大的生存境界。

在那片由强力意志开辟的天地里,道德将不再是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而是从内心深处喷涌而出的、永不枯竭的生命之泉。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