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无时无刻不在花钱。衣食住行,没有哪一样能离得开消费。日积月累,我们也学会了很多省钱大法:超市生鲜晚上会有折扣、商场季末能淘到超低折扣的衣服、数码产品上市一段时间价格回落更适合入手……也许你知道有的钱没必要省,也许你认为有的钱也没必要花。但今天,我想告诉你的是,你可能并没有真正地懂得花钱。
“心理账户”——钱没有记忆,且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等值的
先来做个小测试~
假如有一次你去澳门承接一个项目,几个月辛苦的工作,项目终于成功了,你也获得了10万元的收益。这时,有朋友跟你说,难得来澳门一次,要不要去赌一次?去不去?记住你的答案。
再看下一个情况:
你在澳门旅游的时候,运气特别好,在赛马场赌博一下午就赢了10万元。此时澳门的朋友约你去旁边的赌场再玩一把,你去不去?记住你的答案。
大部分人在第一种情况下会选择“不去”,而在第二种情况下选择“去”。很多人认为,自己辛辛苦苦的钱怎么能用来赌博呢。而如果是赌博赢来的钱,则会大手大脚的消费。
可是,辛苦赚来的钱也是10万,赌场赢来的钱也是10万,为什么你会用不同的方式消费它们呢?
其实这是“心理账户”在作怪。人们往往把相似的收入或消费放入同一个账户里,并把它们锁定,相互之间并不流通。要记住,钱是没有记忆的,且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等值的。不管是赢来的钱还是赚来的钱,它们都是同样的价值。一斤铁和一斤棉花,哪个更重?意识到这一点,你就会知道,不管什么方式得来的钱(比如赌博、彩票、工作),他们都是你收入的一部分,辛苦赚来的钱很珍贵,轻易获得的钱一样需要合理地消费。
“比例偏见”——其实我们可以节省更多的钱
同样,先做个测试:
某天你在A商场看到一个水杯需要120元,正准备付钱时遇到一个朋友刚从B商场回来,告诉你离A商场10分钟路程的B商场只需要80元,此时你会不会走去B商场买呢?记住你的答案。
再来一个:
又有一天你在C商场看到一个心仪的包,售价8000元。正准备付钱时遇到一个朋友刚从D商场回来,告诉你离C商场10分钟路程的D商场只需要7950元,此时你会不会走去B商场买呢?记住你的答案。
告诉我,你是否在第一种情况下选择了“去”,而第二种情况选择了“不去”?很多人都会作出同样的选择,宁愿花10分钟节省买水杯的40元,而对于花10分钟的路程去D商场购买包包就不那么积极了。
仔细想想,都是为了省钱,花十分钟去其他地方买水杯可以省40元,买包包可以省50元,显然买水杯省得更多。为什么人们不能理性地作出决策呢?
其实,这就是“比例偏见”在作怪。10分钟的路程就是我们需要花费的成本,在上面两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关注的是究竟节省了多少绝对的量,而不应该受到节约量与原价比例的影响。
下一次,面对同样的情况,多问问自己,为了节省这些钱,我需要花费多少成本?与其花大量的时间精力节约小钱,不如花更多心思争取更大的利益。
“合算交易偏见”——更多地关注自己的需求,少关注价格
相信很多人都有为了省钱而买到不合适的东西的经历。比如,你本来是想买一床双人被,需要300元。而去商场的时候,发现超大号双人被正在打折,原来450元现在只需300元,比原来少了150元,这时候,你会不会花同样的300元买超大号双人被而不是普通的双人被呢?如果你选择购买超大号双人被,这又是陷入消费误区的一个表现。
我们应该更多关注自己的需求。比如,你确实只需要普通尺寸的双人被,而为了节省那看不见的150元选择了不需要的超大号双人被,你会发现不合适的大被子经常拖在地上,不得不经常换洗,非常麻烦。如果你在一开始就明确自己的需求,那么你就应该选择看似不划算的普通双人被。
商品的参考价格和实际价格之间差额的效用就叫做“合理交易效用”,也就是合理交易偏见,往往会让我们做出不理性的购买决策。双11、双12的时候,你有没有因为贪图便宜买了一大堆其实并不需要的东西?看见某家服装店打折且满xx元包邮,你是不是也硬塞了很多并不好看、质量不怎么的衣服?下一次,面对铺天盖地的打折信息时,多问问自己,我真的需要这个东西吗?是不是因为便宜我才对它产生了购买的欲望?了解到这一点,你就会明白,很多东西其实我们并不需要买。如果经常为了贪便宜买一大堆不需要的东西,很容易变成一个吃土boy/girl。
“沉没成本误区”——钱是为我们服务的,花钱活受罪的事可以避免
我们花钱吃饭,是为了填饱肚子,满足食欲;花钱买衣服,是为了让自己更干净整洁,更美丽大方;花钱打车,是为了方便快捷……那么,你有没有花了钱却并没有得到享受到金钱带来好处的时候呢?答案是肯定的。
做个小测验:
年终的时候,公司为了奖励员工,发了一张价值1000元演唱会的门票,恰好是你很想看的演唱会。可演出开始那天突然来了暴风雪,导致路面积雪严重,交通工具瘫痪,你只能冒寒风走路半小时去会场。你会去吗?
另一种情况:
同样是一场你很感兴趣的演唱会,票源紧张,你排了好久的队才买到的。同样1000元的演唱会门票,遇上同样的暴风雪,你会不会冒雪前行呢?
很多人都会在第一种情况下选择“不去”,而在第二种情况下选择“去”。为什么?因为对很多人来说,公司发的门票是“意外收获”,即使不去也没什么好心疼;而自己排队的就不一样了,会更加珍惜,即使天气不好也会前去。这就是前面所提到的心理账户的作用。而在这个案例中,我们要思考的是,为什么花钱买票过后,人们会更有动力去听音乐会?有一个东西,叫做“沉没成本”。
人们在决定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仅是看这件事对自己是否有好处,还会看过去是不是在这件事情上面有所投入,这些已经发生且不可回收的成本就叫做“沉没成本”。
理性来说,沉没成本不应该影响我们理性地作出决策。比如,你应该更多地思考,冒着暴风雪与看演唱会来比,是否值得,而不是考虑音乐会门票的来源。理性的消费者在做成本收益的时候是不会把沉没成本算在内的,因为过去的已经过去,不能对现在产生影响的成本都是不重要的。
想一想,你是否花过大钱买过很昂贵但不适合的衣服?因为觉得花了很多钱,即使不合适也会去穿?“花了这么多钱,不穿不是浪费了吗?”可是,你是否想过,如果花了钱并没有达到好的效果,为什么还要穿呢?不合适不需要的东西,不管多么昂贵,不管花了多少时间精力,我们也没必要将错误继续下去。
总结
有一门学科——行为决策学,专门研究以上这些有趣的现象。消费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因此非常需要认真地去学习理性合理的消费,这样才能节省更多的时间和金钱,并且让金钱最大化地服务自己!其实不仅仅是消费,我们的生活、工作中总是会遇到很多需要决策的时候,学会正确地权衡利弊,对我们终生都有深远的影响。对此门科学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认真研读《别做正常的傻瓜》这本书,相信我,你一定会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