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下这个题目,突然想起了《古兰经》里的一句哲理的话:山不过来,我就过去。这句话来自一个故事:
一位学人听说世上有一种“移山大法”,于是他就决定要学这种大法。但他拜访了许多名师,都未能如愿,感到十分失望。
一天,他去拜访一位大禅师,把自己的苦恼向禅师诉说了一通。禅师听完他的诉苦,十分轻松地告诉他:“你不用到处跑了,在这里暂住一个时期,我可以教你‘移山大法’。”
这位学人很高兴,于是就住了下来。但好多天过去了,禅师只是询问他的生活情况,并没有教他“移山大法”。于是他找机会问禅师:“师父,你什么时候教我‘移山大法’?”
禅师回答:“世界上根本就没有‘移山大法’,但有一种方法也能达到你所希望的目的。”
学人激动地问:“是什么法子,请师父快告诉我。”
禅师平静地说:“山不过来,我就过去。”
今天课堂上,讲解<《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这一课,这一课最明显的写作手法是对比,为了体现这一点,我设计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分角色读。当让孩子们自由读一遍后,我提出分角色读读,没有一个人举手,那好吧,老师当那个虽生犹死的人,你们当虽死犹生之人,师生配合读读行不?这下孩子们乐意了,看着大多数孩子捧起书,认真的样子,我心里说:你不过来,我就过去。
今天又有几个孩子忘让组长检查作业了,趁下课时间,我想把毅和远叫到跟前问问原因。我先叫毅,不知是因为他距离我远,还是有点儿怕我,叫了四五遍,他依然站在原地方不动,眼看第二节又要上课了,毅才慢吞吞来到我跟前,还是不说一句话,这时候,我都怀疑,是不是我的表述不清楚,他听不懂我的话?不应该啊,我强压住心中的怒火,告诉他,下课后把作业拿到我办公室,让我检查,或者给我说明一下原因。
下课了,毅和远都来了,我表扬他们两个听话,检查过他俩作业,顺便表扬了远的作业书写工整认真,把毅的作业和远的作业进行了比较,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毅的脸红红的。这两个孩子,你不过来,我就过去,退一步,海阔天空。
感觉有困难是方法不对,感觉有麻烦是能力不足,当遇到“山”时,不防退一步,也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结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