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是进一步增强农村党组织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需要,也是拓宽选任渠道,破解农村党建力量不足的有效途径,更是实现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坚实基础。随着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和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农村普遍存在老年人多,年轻人少,甚至没有的局面,很多村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想要储备后备干部却没人可选。在这种情况下,要想摆脱这一困境,就需要拓宽选人视野,不能把目光停留在村上的常住人口身上,要向外寻求突破,积极与本村外出务工人员、经商人员、大学毕业生等人员中的优秀青年建立联系,寻找共同的需求点,画出更大的同心圆,携手共建美丽家园。
完善“渠道链”,让青年与乡村“双向奔赴”。以返乡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本村致富能手、外出务工经商返乡人员等“四类人员”为重点,以村上青年社会组织骨干、青年志愿者等优秀青年为辅助,按照“政治素质过硬、综合素质较高、群众评价较好”的选人标准,采取“群众推荐+党员推荐+党组织推荐”的方式,多渠道海选好青年。注重从村各类组织中“选”。在村逢年过节开展的各类孝老爱亲、扶弱助残、走访慰问等活动中,主动发现挖掘热心参与群众服务、积极参与村级事务的青年社会组织骨干、青年志愿者等,将其纳入好青年培养对象,切实把能力强、服务好的优秀年轻人才选拔进来。注重从致富能手中“选”。定期组织各村党组织对致富能人、经商人员、行业技术人员等群体,开展全覆盖摸排,深入挖掘在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领办和创办农业产业项目,在农副产品生产、加工、营销、种养殖等生产经营中取得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好青年作为培养对象,及时纳入管理台账。注重从村外人才中“选”。
完善“使用链”青年与乡村“双向选择”。坚持“在培养中使用,在使用中培养”的原则,结合“好青年”能力素质,提供合适的使用方向。进“两委”压担子。在换届或村“两委”班子职位空缺时,优先从表现优秀、综合素质较高的“好青年”中补选,及时让后备力量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