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阅读原文】
尽量找出不被侵犯的“圣地”。
利用不容易被工作或私事影响的时间最好,例如,如果利用每天开始工作前的时间,就不容易被安排好的事情影响。
当然,我们很难开始就做到最好。经常会发生,“打算早晨七点开始学习,结果没睡够而无法集中精神”,“计划晚上八点阅读,结果经常被偶发事件影响”等情况,所以,请在实际生活中多方尝试,如果无法顺利进行就改变做法,找到最佳行动模式,并把此模式“嵌入”日常生活当中。
I——【复述】
利用好不被打扰的时间段,掌握时间主动权。假如总是没有时间做已经计划好的事情,一定不是因为没有时间,而是没有安排好时间。
A1——【经验】
单位会议一般集中在一月份,办公室电话干扰多,来访人员多,没有办法静下心来完成必须完成的工作。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我索性把自己反锁在会议室里,用一个相对整块,不容易被打扰的时间段,拼命赶资料,工作效率比较高。
A2——【应用】
对于重要的任务安排,尽量找一个相对整块不被打扰的时间,提高单位工作效率。
这里是分割线
******************************************
赵周老师的《这样读书就够了》早在一年前就买了,也认真的看过了。但是收效似乎也仅仅止步于激动了一下。
用老师在第一堂课上的话说形象的说就是|“听听激动,说说感动,就是没有行动。”
这次报名参加培训班,非常想学会拆书,然后在企业内部组织一个小型的读书分享,并且坚持长期做下去,培训一个小队伍,让自己也一起成长。
上了很多年的学,现在回头看,真的一直都是以知识为中心的学院式学习。
习惯拿到了一本书,就囫囵吞枣的开始,稀里糊涂的读完,数量倒是真的不少,但是收获甚微。
对知识的归纳理解不多,用所学的知识提升自己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方面几乎没有思考和实践。
用罗胖的话说,就是不能将知识缝合在自己身上,导致“懂得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老师说,在一切和学习有关的事情上,要反求诸己。
从前真的是仅仅把书当老师,今后要习惯把书当医生,重在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懂得取舍。
尽信书,不如无书。罗胖说看书要懂得用俯视的视角看。总结的好。要用起来。
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老师解答。
在拆书的时候,对原文的理解,往往有很多个点的思考,究竟是针对一个点发散好,还是几个思考点都展开比较好?
经验和应用的时候也遇到类似的问题,该怎么处理比较好呢?
作者 ✔凌子
公众号:难得半日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