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培东:备课要思考九个方面的问题
1.文体特征
这是什么类型的文章?
确定文体,依体而教。如《周亚夫军细柳》是人物传记,《愚公移山》是寓言,《斑羚飞度》是动物小说。《猫》当作散文来教,“我就是郑振铎”;当作小说来教,猫就是生活中猫一样的人。
2.写作目的
这是为什么而写的文章?
知人论世,要知道课文背后的故事,读出文章背后的故事。如《背影》中朱自清为什么要写背影?舒婷的《致橡树》是在什么情况下写出来的?
3.内容、主
这是写什么的文章?
教师要读出文章的味道。读《皇帝的新装》要读出写的是“大人的故事”“孩子眼中成人世界的复杂”。教师要读懂文章。贴着文本,贴着学生,贴着语言。认真读书,不放过一字、一词。
4.手法、语言
这是怎样写出来的文章?
“语文教学要经由语言文字达到语文教学的新境界”“语文教学要在语言文字上下功夫”。
5.单元目标,编者意图
为什么放在这个单元、这个位置?
“我的课堂首先是编者意图做主、单元目标做主。”如自读课,不宜讲的太精细,要轮廓一些。把单元目标和文本特性结合起来。
6.教学聚焦
最能体现文章特色的重要语段或句子是那几个?
课堂教学要做到教学聚焦。做到长文短教,短文长教。
7.教学价值
思考当下为什么要教这篇课文?
如《周亚夫军细柳》教人求真,对于在当下职场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8.学情判断
学生自己能读懂的和不能读懂的可能是什么?
备课时,回到学生角色,实行角色互换,站在学生的角度看文章。如《美丽的颜色》中关于居里夫人的“淡泊名利”,学生可能不容易看出来,课堂在这方面就应该多花点时间。
9.教学资源
教材提供了怎样的助学资源?
预习提示、旁批、阅读提示、课后思考、活动探究、课外延伸等都是我们的教学资源。如活动探究“诗歌创作”,可以根据文中提示明确教学目标:“上不封顶(优秀的学生写出高质量的诗歌),下有底线(基础弱的,敢于尝试写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