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
多少人因为这句话打开了钱钟书先生所著的《围城》,而被誉为“新儒林外史”的《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语言犀利,诙谐幽默,妙语连篇。书中塑造的每个人物都典型而现实,就如钱钟书先生所言:“在这本书里,我想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可能你身边就存在带有这些特点的小社会和人。
围城故事发生在1920至1940年,通过描写主人公方鸿渐的人生历程,刻画了一批三四十年代的知识分子形象。其中方鸿渐和孙柔嘉这两个独特人物结合的婚姻生活,更是为不少即将步入婚姻或已经身在其中的人上了重要的一课。
一、婚姻是现实中的柴米油盐
爱情是风花雪月里的浪漫,而婚姻却是现实中的柴米油盐。
订婚后,方鸿渐在三闾大学呆不下去,也没收到留任的聘书,他准备离开。而孙柔嘉不仅收到了聘书还能升职加薪,但为了跟随他,她就放弃了这份工作,这样他们就双双从三闾大学失业归家,前途未知。
返乡途中,在经济拮据的情况下,他们仓促地在香港注册结婚,草草了事。为了结婚,他们不但花光了两人身上的钱,还找家里人汇了钱。都说贫贱夫妻百事哀,结婚时柔嘉想置办一身新衣服,但鸿渐因为职业还没着落,又没进款,不肯多花钱在衣服上,但柔嘉不同意,觉得终身大事一生就一次,总该有个样子。
两人因此发生了争执,柔嘉很生气,怒道我本来不肯在这结婚,是你的主意,要我那天打扮得像个叫化婆吗?假如咱们在上海结婚,你家里就一个子都不花吗?他们就跟所有现实中的夫妻一样,因为钱担忧发愁,因为钱而产生矛盾,因为钱而爆发争吵。也面对所有夫妻都要经历的柴米油盐酱醋茶。
在我国的婚姻法里字字未提爱情,却说到了钱,比如在什么情况下,谁应该分多少钱。可能婚姻的本质更像是一种契约,而维持这个契约不仅需要双方的你情我愿,还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虽然钱不一定能买到幸福,但事实往往证明,条件充裕的家庭就不会因为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喋喋不休。
二、婚姻不只是两个人的事,还关乎两个家庭
很多恋人在结婚前,以为结婚就是两个人的事情,但结婚后,才发现其实婚姻还牵扯到了两个家庭。婚后,方鸿渐夫妇与方家、孙家的矛盾也在逐步浮现并激化。方鸿渐虽与孙柔嘉喜结连理,但是两家的关系并没有因此变得融洽,相反孙家因为方鸿渐穷而看不起方家,而方家对待孙柔嘉的态度,也是半斤八两,婆媳妯娌相处并不和睦。
两亲家见面,请客,拜访后谁也不满意谁,方家恨孙家简慢,孙家厌方家迂腐,背后都嫌弃对方不阔。夹在他们中间的方鸿渐夫妇既要安抚自家人的情绪,还要缓和跟对方家人的关系,双方吃力不讨好更是苦不堪言。
比如回乡后方鸿渐和孙柔嘉找房子困难,最后靠方父的面子在亲戚家里租到两间小房,方父表功,鸿渐做儿子的当然服帖,但柔嘉在娘家把这事一说,孙母就道这简直是个笑话,你嫁过去没房子住,是他们对不住你,就算现在找到两间房有什么了不起的。
后面两家也陆续产生了其他问题,方鸿渐和孙柔嘉夫妻两左右为难。因此,婚姻,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事,还会牵扯到两家人,如果不能权衡两家人的关系,难免就会发生误会争吵,甚至是在受气后拿对方出气,而积怨已久的矛盾总有一天会火山喷发。
三、好的婚姻是互相理解,互相迁就磨合
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我们总是把好脾气分给了陌生人,把坏脾气留给了亲近的人。你有试过因为一点小事与家人发生争吵吗?事后又怎么样了呢?
方鸿渐与孙柔嘉结婚后,爆发了多次争吵,因工作争吵,因朋友争吵,因家人争吵,因一地鸡毛而吵的不可开交。长期备受压抑的方鸿渐辞去报馆资料室主任,面临再次失业时。孙柔嘉想让姑母帮忙在厂里给他找个工作,但这位姑母一直看不起鸿渐,不乐意帮他。
柔嘉本是好心,但鸿渐觉得柔嘉也是看不起自己的,于是暴跳如雷地喝道:“谁要她替我找事?我讨饭也不要向她讨。”
伤人的话一旦说出口就像泼出去的水,接踵而至的是两人互相的谩骂,摔东西,鸿渐用力过猛把柔嘉推撞在桌子边,而柔嘉也将梳子误打伤了鸿渐的左颊,鸿渐夺门而出,柔嘉也离家出走去了姑母家。
明明在几个小时前,鸿渐回家的路上还想着要好好待柔嘉,劝慰她不要为他失业的事情担心,而柔嘉也在家里等鸿渐回来吃晚饭。结果夫妻两吵起来之后都忘了初衷,只顾着朝对方伤口上撒盐,最后闹得不欢而散。
其实,婚姻不是过家家,需要双方用心经营,多交流沟通,互相理解对方的难处,在婚后漫长的岁月里彼此磨合,才能找到最舒服的相处模式。而不是每次都吵架冷嘲热讽,翻出新账旧账,像冷水滴进热油里炸开了锅,导致局面越发不可收拾,带来无法挽回的结果。相敬如宾,包容忍让,尊重彼此才是夫妻和谐相处之道。
读过这本书你会发现被围城围住的不仅是婚姻,还有工作和生活。《围城》是一幅人生百态图,酸甜苦辣千般滋味万般感受均在其中发挥的淋漓尽致。正如杨绛先生所说:“围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