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月亮与六便士》有感
寒假在家闲着,去了中学时代最爱去的小书店,淘了几本久仰大名,却因为害怕深刻没能阅读的书籍,其中唯一一本熬夜看完,并让我思考很久的,就是这一本《月亮与六便士》。
作为一个不那么循规蹈矩的人,毫无疑问,这本书很对我的口味。“思特里克兰德”这个有点拗口的名字和略显冗杂的开头,也没有妨碍我的阅读兴趣。和所有注重人性的文学作品一样,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是一个劣迹斑斑的莽夫,但与其他主人公不同的是,他除了劣迹斑斑,还是劣迹斑斑。
通过口述者施特略夫的讲述,思特里克兰德这个角色的形象,由“穿着正装的车夫”变为了一个得了麻风病的“红毛”。单从人物形象来看,他的变化,充满了落魄。而从人物性格方面评价,他似乎由一个装腔作势的莽夫,直接变成了一个真正的莽夫,脱下了文明的衣服,回归了最原始的人类状态。 毛姆用一种戏谑讽刺的的态度,讲述了一个追梦的故事。
“是抬头仰望月亮,还是低头捡起一枚六便士。”
很多人和我一样,在褪去青涩后,都会面对这样一个问题。还记得早些年的高考作文题目“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看过许多华丽辞藻和恢宏排比堆叠的满分范文,无一不是小心翼翼地以仰望星空作由头,引出后面洋洋洒洒的一大片“脚踏实地”的口号和论述,与刚学写议论文时老师要求的“论点,论据,论述,排比加举例”的八股格式如出一辙。看多了这样的文章我总在疑惑,他们真的是这样想的吗?十七八岁的青年们,真的就那么在乎物质和成功吗?
在成功学这剂鸡血沸腾的当代社会,我们口里喊着马云爸爸、思聪老公、土豪我们做朋友,雄心壮志地以迎娶白富美、出任CEO、走上人生巅峰为目标。仿佛“成功”,已经成为了钱权的代名词。
如果一个孩子,告诉他的父母,他只喜欢画画唱歌玩泥巴,父母便忧心忡忡地劝告他专心读书,不然……于是孩子,就开始为分数忧虑,克制着不去想五花斑斓的画作,美妙的音乐和变化多端的雕塑。最终长大,成为了一个个恍惚的影子。多年后,提起当时的梦想,只能自嘲一句,那时候还小。
在书里没写到的童年和青年时代,思特里克兰德大概也是这样的影子中的一个。在他决心离开伦敦之前,他和社交场合中的所有人别无二致,穿着华服,有妻有子,经济宽裕。但当他因为“想画画”而离经叛道时,他才展现出自由勇敢的一面。
这不是一个励志的故事,脱离名流圈的老思并没有因为得到了自由而变得良善,反而成为了一个毫无道德观念的人。以当今社会的观念来看,他抛妻弃子,沉迷感官,玩弄女人,背叛朋友,可以说的上是一个人渣。若是碰上极具正义感的人,还要用轻蔑的语气说上一声loser,才能表达不屑。
可是就是这样一个人,却画出了被称为“只有上帝才知道的灵魂秘密”的画作。在他死后,他的画被炒出了天价,他曾经的妻子摇身一变成为了名流圈的贵妇。看到这里,我仿佛看到了毛姆在写这段结尾时嘲讽的表情。老思穷困潦倒死在塔希提,伦敦却流传着他的神话。
作为老思的原型,梵高和高更,都经历过这样追求自由勇敢的解放之路。我们在歌颂他们的画作时,将他们当做伟人。在谈及生平时,却要圆一句:“天才与疯子只有一线之隔。”
可是他们自己呢,他们大概,只是想画画而已。“成功”与否,我想,梵高叼着烟斗的画像神情,会告诉你答案。
无意呼吁自由解放,只是以此自省。当我们谈论成功时,成功,到底是什么?
“这种生活模式给人以安详亲切之感。它使人想到一条平静的小河,蜿蜒流过绿茸茸的牧场,与郁郁的树荫交相掩映,直到最后泻入烟波浩渺的大海中。但是大海却总是那么平静,总是沉默无言、声色不动,你会突然感到一种莫名的不安。也许这只是我自己的一种怪想法,我总觉得大多数人这样度过一生好像欠缺一点什么。我承认这种生活的社会价值,我也看到了它的井然有序的幸福,但是我的血液里却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渴望一种更狂放不羁的旅途。这种安详宁静的快乐好像有一种叫我惊惧不安的东西。我的心渴望一种更加惊险的生活。只要在我的生活中能有变迁——变迁和无法预见的刺激,我是准备踏上怪石嶙峋的山崖,奔赴暗礁遍布的海滩的。”
这是在阅读时,我摘抄下来的一段话。愿你永远保留,对社会竖中指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