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带着娃读《毕加索》,自己也才开始了解这位享誉世界的艺术家。
就他的个人艺术发展历程和开创的各种艺术手法而言,都是极其令人赞叹的,这些都源于他对艺术的真正喜爱。离不开他的父亲唐·霍塞的慧眼和培养。
他的父亲唐·霍塞是位美术老师,毕加索从小就受到熏陶,8岁时完成第一幅油画作品开始就初露锋芒了,当然他的校园生活是极其痛苦的,他的思想总是游离在课堂外。在经过种种不快后,他的父亲下定决心从真正意义上让他走专业的路线。
试想,如果唐·霍塞坚持让毕加索走传统的学校教育路线,那么,艺术史上就没有了这位“最有创造性、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
回到当前。孩童的兴趣是什么,怎么去挖掘,如何发现一个孩子的潜能,然后顺势去培养,这是我们要关心的。
很多时候,我们习惯带着功利和偏见去衡量一个兴趣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对自己将来的发展有没有帮助,能不能让生活过得更好。然后,带着这些问题去找寻兴趣。这个时候,还是真正的兴趣吗?
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兴趣、潜能大都是基于家庭及父母的喜好熏陶而后发展。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有句名言:初期教育应是一种娱乐,这样才更容易发现一个人天生的爱好。我的理解,初期教育最早都是发生在家庭里的,孩童与父母是一种依赖、轻松、愉悦的关系,在这样的氛围下,孩童天生的爱好就容易被发现。
突然想起之前看到过的一本书,大概意思是:如果孩子能敏锐地注意到父母的喜、怒、哀、乐,并作出一些回应;对有韵律的句子读得好;古诗背诵有感情、节奏;那么孩子语言方面的潜能就会比较好。如果孩子模仿跳舞、别人动作很快很形象;学骑自行车很快;小的时候很容易就学会系鞋带等;那么孩子的身体协调能力就比较好。如果孩子去一个地方,不容易忘记沿途的一些重要标注;不容易迷路;画一些方位性的图画很清晰;那么孩子的空间感就会比较好。此外还有音乐、逻辑等潜能,都需要我们作为人父人母的用心去发现。
一旦发现了孩子的潜能和兴趣,就要去制订计划,有方法有步骤培养,这是决定孩子潜能能否得到有效发展的关键。
题外
不知道国外在出书的时候,封面上会不会为了扩大影响,吸引眼球,写上诸如“伟人”、“大师”之类的字眼。我们国内出版社倒是喜欢这样做。
如何评价一个人,究其一生,理应综合、客观,不能避重就轻,也不是专挑出彩的说。一代女皇武则天,就是一位智慧的人,给自己立的是无字碑,一生功过让后人评说。而我们现在很多书,总是喜欢一句话给予定性,不容辩驳。这是极其不好的,引导孩子具有批判性思维还是要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