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滨海大国。它与周世代联姻,被称为周王室的母舅之国,是最受周王室信任的诸侯之一。所有封在东夷地区的诸侯国中,齐处在最前方,是周王室的东方屏障。
齐国地处黄河下游,东濒大海,南临泰山,西北是一望无际的大平原。西周初年姜太公始封于齐营丘时,只不过是一个不足方百里的小小的宗族殖民据点,而且还受到莱夷的阻挠。在姜太公建国之初,这片广袤的土地还没有很好地开发利用,新建的齐国,还只是局促于一小片““负海舄卤,少五谷而人民寡” (《汉书·地理志》)的穷荒草莱之地。姜太公为了对付莱夷的侵犯,稳定齐国在东方的统治,打破了传统的“亲亲、尊尊”的用人观念,采取了“举贤而上功”(尊贤智, 赏有功) 的重用贤才、崇尚功利的治国方针,改变了过去单一的农业经济,采取了“通工商之业,便渔盐之利”的农工商并举、多种经营发展经济的方针,但是齐国真正成为滨海大国还是十四世之后的齐桓公时代。
在周朝势微,诸侯混战,群雄争霸的春秋时代,历经磨难的齐桓公能够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春秋五霸之首的伟业,主要得益于匡扶社稷的旷世奇才管仲,而管仲能够效忠齐桓公,在于齐桓公能够捐弃前嫌, 礼遇贤士。
齐襄公当政时,荒淫无道,政治腐败,贪图享乐,不理国政,赏罚不明,滥杀无辜,人人自危。他的亲兄弟也因害怕被杀,纷纷逃往国外。鲍叔牙预知齐将大乱,奉公子小白出奔莒。
鲁庄八年,襄公的堂弟公孙无知伙同连称、管至父杀襄公自立,齐国果然大乱。管仲与召忽奉公子纠奔鲁避难。第二年,公孙无知被雍廪人所杀,齐国开始出现权力真空。
围绕着君位的继承问题,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之间展开了殊死的斗争。公子纠以鲁国作为后盾,以管仲及召忽为左右手,而公子小白则与高、国二氏为盟,以鲍叔为辅佐,相互展开了君位争夺战。
他们分别从莒和鲁出发,皆欲抢先归国。鲁国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国即位,由于莒地距齐较鲁要近,所以,为了防止公子小白先返,公子纠使管仲先带领军队埋伏在公子小白回国的必经之路上。结果,管仲用箭射中了公子小白的带钩,公子小白假装中箭身亡,逃过一劫,才骗过了管仲。管仲派人驰报鲁国,说公子小白已被其射死。于是,鲁国送公子纠回国的军队就开始慢了下来。而公子小白则驰奔齐。等六天后公子纠入齐时,公子小白已经夺取了君位,史称“齐恒公”。
虽然齐桓公已经即位,但是斗争其实还远远没有结束。同年秋,不甘失败的拥立公子纠的鲁庄公发兵攻打齐国,与齐国军队战于乾时,试图推翻桓公,结果鲁师败绩。齐桓公趁势以鲍叔牙率领军队赴鲁,逼迫鲁国杀公子纠,同时迫令召忽自杀,而且囚禁了管仲并带回齐国。
管仲祖籍原非齐国,家境也相当贫穷,起初一事无成,后来与召忽共辅公子纠。齐桓公夺得大权后,鲍叔牙向齐恒公极力荐举,说:“君将治齐,即高傒与叔牙是也。君且欲霸王,非管夷吾不可。夷吾所居国国重,不可失也。”
于是齐桓公听从了鲍叔牙的意见,拜管仲为宰相,与管仲深谈了3天3夜,对管仲的学识及治国之道敬佩有加,深信不疑,并拜管仲为仲父。从此开始了改革弊政,开启了富国强兵、称霸诸侯的时代。桓公善于用人,不记前嫌,以国家利益为重的良君形象仍深入人心。
齐桓公敏感到社会现实对平衡与秩序的需要和社会心理对权威人物的渴求,首创了不同于前代方伯的春秋侯伯这一角色,打破了传统“亲贵合一”的原则,不以血缘关系的远近来授官。
史书记载,设置庭燎(古代接待贵宾的一种隆重礼节),想招揽天下高才贤士。一年过去了,却没有一名贤士登门求见。有个乡下人凭着会“九九之术”(九九乘法)求见。齐恒公很不高兴,认为那人不够格,经过一番论理,齐恒公还是留下了他。此事一传开,不到一个月,天下贤士纷纷赶来求见。
卫国人宁戚来到齐国,穷困之际,饭牛车下,扣角而歌,被晚上出城的齐桓公发现,马上录用。有人说,卫国离我们不远,可派人去调查了解一下再任用。齐桓公说,如果派人去问,就会因他有缺点而不肯用,这叫因小失大,智能之士就不肯来了。于是,叫人点起火把,当晚将宁戚封为卿爵。
齐桓公在周天子遗使赐胙时,严格按照诸侯与天子之礼对天子跪拜稽首,十分谦恭。
齐桓公在取得治国成就后, 便展开了对外争霸活动。先起兵进攻鲁国,夺取了鲁国不少土地,还陆续征服了郯、遂、莒、徐、莱等国。在“尊王攘夷”的口号下,联合燕国打败山戎,联合宋、曹等国制止了狄人扰害,使齐国的威望进一步提高。
齐桓公在争得中原地区霸主地位后,率领齐、鲁、宋、陈、卫、郑、许、曹等国联军向南拓展,先后讨伐了蔡国和楚国,迫使楚国承认其霸主地位。此后, 齐桓公几方诸侯,周天子也派员表彰齐桓公的功绩,从而确立了齐桓公春秋首霸的地位,在历史舞台上发挥了主导作用。
齐桓公在位期间,乐善好施,常救他国于危难之中。从齐桓公在位时对鲁国的态度中,即可反映桓公纠合诸侯,匡灾救难,谋其不协的特点。不同于齐国其他国君对鲁国的欺辱,齐桓公诚心与鲁交往,鲁国为辅佐公子纠即位曾对桓公返国百般阻难,甚至在齐桓公回国后发动战争,但齐桓公即位后不仅没有报复鲁国,反倒有意与鲁结盟。齐齐桓二年,齐鲁爆发长勺之战,第二年齐桓公便到鲁国迎共姬,表明结鲁之心。
齐桓五年,齐鲁结盟,结盟后鲁国没有参加齐国主持的会盟,但齐桓公并未因国力强大而征伐鲁国,反倒与鲁交往更加密切,齐桓公十四年与鲁结姻,齐桓公十五年与鲁再盟。鲁庄公去世后,鲁国爆发内乱,齐桓公扶大厦于将倾,派高子立鲁僖公,救鲁国于危难。齐桓公对鲁国始终保持匡灾救难原则,这为以力相争,恃强凌弱的诸侯树立了仁德典范,为那个礼崩乐坏的黑暗时代重新燃起一丝人道光辉。
齐桓公在位的四十多年,平宋乱、定僖公、伐戎救邢、伐楚救郑、谋王室而定襄王、讨晋乱、伐戎戍周、伐厉救许,可谓功绩无数,齐国国力大幅度提升,真正做到定国安邦、经国养民,可谓一世之雄。特别是对保存中原文化和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孔子曾言:“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如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披发左枉矣。”这是孔子对齐桓公和管仲在春秋时期所作贡献的最好的诠释。
齐国的历史拐点始于管仲去世以后。
齐桓公晚年, 专宠易牙、竖刁、堂巫、卫公子开方等佞臣。易牙之受宠,是因为齐桓公想吃蒸婴儿肉,而进献自己的儿子, 让齐桓公吃掉。竖刁为了接近齐桓公,自受宫刑,为齐桓公管理内宫而受宠。卫公子开方为了奉事桓公,十五年不归视自己的父母双亲。堂巫,据说他能审于生死, 去疾病。这四人,特别是前三个,皆为桓公所宠。
管仲病危时,已在他辅佐下得以称霸中原的齐桓公亲至病榻请教说:“仲父亦将何以诏寡人?”管仲早已觉察出深得桓公宠信的易牙、竖刁、堂巫、公子开方四人各自心怀叵测,图谋不轨。他们四人为了取信于桓公,各自都残忍地做了违背人情常理的事。管仲依据人的天性,一针见血地指出,他们四人忍痛割爱,丧失人性,怎么能对君主效忠呢?他规劝桓公驱逐四位小人。
管仲死后,桓公依嘱将这四人赶走。但桓公食不甘味,夜不安寝,没有心思治理朝廷,于是又召回了他们四人。
易牙、竖刁、开方三人复官后,丝毫不感激齐恒公,反而忌恨管仲和桓公对自己的不公,趁着齐恒公年事已高精力不及,插手太子之事,造成五太子争位的局面,一场流血宫廷政变已经不可逃避。
由于“桓公好色,多内宠”, 有十多个儿子,但只有六个宠姬所生的六个儿子有资格参与争立,并且其中五个无诡、孝公、昭公、懿公、惠公等, 后来都做了国君。所以齐桓公死后,五公子开始为争君位而互相攻伐,易牙、竖刁、堂巫乘机勾结起来作乱,他们把齐桓公的宫门堵住,断绝他的饮食,把他活活饿死,死后尸首在床上六十七日,腐烂滋生了尸虫,竟然也无人收硷。
但齐桓公发动连年的征战引起了华夏诸国的不满和反对,又加上齐桓公等人荒淫、奢侈、贪婪,晚年又宠佞人,远贤臣,使齐国的霸业后继乏人,毁于一旦。盗墓者曾盗发齐桓公墓,得水银池、金蚕数十箔,珠襦、玉匣、缯彩,不可胜数,可见齐桓公生前的奢侈。
春秋时期有“五霸”“四霸”“三霸”之说,无论是哪种说法,齐恒公都位居其中。因为齐恒公不仅被中原诸侯尊为盟主,而且周天子也不得不颁布赐命予以承认。但齐国经历了太多的内乱,这严重地削弱了齐国自身的实力,长达十个月的君位之争,不仅严重地削弱了齐国的地位和威信,更使齐国国力衰微,生产力遭到了很大的破坏,齐恒公之后的齐国难以避免的开始走向下坡路,并失去了霸主的地位。
后人议论齐桓公“得管仲,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称为义主;失管仲,任竖刁,而身死不葬,为天下笑。一人之身荣辱,具施焉者在所任也。”“公五霸之盛,由不能正其家,死未及敛,而国已乱矣。”齐桓公没有处理好他的身后的继承问题,但又曾经连理霸业,故人称之为“中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