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个段子:本以为疫情期间,我国的人口出生率会升高。结果,最近的数据表明,疫情期间,家暴案件激增,离婚率暴涨。不少网友慨叹,为何“疫不容情”。
春季“木”旺,木主肝胆,人很容易大动肝火。
春季离婚率本就比其他季节高出2.6倍左右,加上疫情“长相厮守”的倦怠,很容易引发争吵甚至肢体冲突,最终分道扬镳。
不得不说,疫情期间能够维系良好夫妻关系的,都是为社会稳定和疫情控制出力做贡献,值得点赞。
离婚虽然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儿,更不能以此断定个人素养,毕竟“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但下面这个事件想必和素养息息相关。
4月17日,广州汕头某民政局门口,一男子连续两次猛踢一女子背部,导致女子倒在马路中央,最终被担架抬走。
18日警方发布通报,称事主为夫妻,在民政局因办理离婚手续发生争吵,女方先打了男方一巴掌离开,男方追出来殴打女方,并迅速逃跑。目前案件仍在调查中。
且不说男人打女人本就是一件很怂、很丢脸的事儿。
既然打都打了,原地等待处理好了,也显示你是个敢作敢当的人。
结果,这个男人,踢完扭身就跑,这其中素质,结合我们讲的官煞你细品……
我们不去评判这件事的是非对错,但由此引发一个反思,到底是什么让离婚率居高不下,让多年夫妻分手甚至反目?
排除个别人的品性问题,大多数夫妻都败给了“沟通”。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谈心需求”需要得到迫切满足,当其他社会链接短缺时,这种诉求会自然转移到最亲近人身上。
但很多人反馈:“和对方谈心,是件很奢侈的事。两个人,要么沉默,要么开口吵架……”
如果,你真的能够正视自己沟通的需求,并且清晰的表达出来,就能得到我们想要的沟通吗?
当然不是。
良好沟通,除了你有很强的表达能力,对方还要有倾听、共情、接纳的能力。
你说:“老公,我好累啊,今天什么都不想干,就想窝在床上休息一下。”
他能回应:“老婆,辛苦了,今天我早点回家照顾你。”
而不是:“就你累?我一天到晚辛苦赚钱,不比你累?少他妈矫情。”
你说:“老婆,我今天开车不小心发生了剐蹭,情绪好低落。”
她能回应:“亲爱的,你人没事吧。你平时都是很小心仔细的,一定是太累了才会发生这种情况,没事的,车坏了大不了修修。你是最重要的,为这个家奔波劳累,辛苦了。”
而不是:“怎么开车呢?是不是又打电话了?告诉你多少回,开车别看手机,你就是不听,非得等出了事儿再反思……”
表达负面情绪,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需求。
往往这种表达只能找最依赖的、最亲近的、最信得过的、最重要的人。
这种表达是无力之下寻找一种支撑、依靠、抚慰、安定,需要对方倾听、理解、共情,从而化解自己不确定的担忧、焦虑等情绪。
有时候,一句安心的话、一个深深的拥抱、一束关怀的目光、一份深深的关心、一次稳稳的承诺足以让自己放下低沉心情,重获力量。
可是,你发现,对方却没有给到。
不是对方不愿意,是对方缺失接得住你情绪的能力。
这种能力的缺失,就如同对方听到一声叹息,就开始出现心理不适,就如同感受到后续的唠叨、不满、抱怨、指责……这些和对方过往经历或者你们曾经的沟通模式相关。
想解决,需要不断的练习。
练习的发起者,便是你自己。
从对方的一个需求点开始,找到,并学会结合我们讲过的十天干和天干五合方法去满足对方。
不要去试图处处让对方满意,我们无需讨好,只是做一个点的满足,比如:甲木的人爱讲大道理,喜欢有人点头倾听,那你就由此入手,每次都满足甲木的需求,其他习惯,你照有不误,坚持一段时间,奇妙改变自然发生。
这个“甲木”便开始具备了适当倾听的能力。
相爱相知的两个人,可以彼此分享快乐,可以相互陪伴度过无忧时光,更要在彼此表达负面情绪时,相互给予必要的关心、回应,这是一种能力。
这是可以通过学习获得的能力,也是可以通过持续不断的满足、影响而调动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