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写作灵感,它的来源,时而丰富,时而贫瘠,这都与人当时的内心以及正在经历的事情有关。当我有灵感时,写作起来不费吹灰之力,不一会儿,一篇文章就完成了,构思清楚,逻辑严密;当我没有灵感时,抓耳挠腮都挤不出半篇文章。于是,这周的我可能就是这样的情况,对于想写的素材其实很多,但都是一些比较小的想法,随即转瞬即逝,所以我觉得一篇文章没有一个准确的立意也就没有中心思想。
最近周末终于闲下来可以开始整理一些未完成的事情,比如:最习惯做的就是收纳整理,把一些东西进行分类处理;在整理时,我发现本来心情比较浮躁,想要快快完成这件事情的,结果在进行收纳分类的过程中,会慢慢地平静下来,使原本的心情变得从容了许多。
很多时候,我认为收纳的过程是一个让人心情变好的过程,记得有位日本作家写了一本名为《收纳的艺术》的书,书的封面上就写着“收纳的艺术,从整理内心开始”,是啊,当你的内心充满杂乱时,你做任何事情都会觉得力不从心,毫无头绪,从而影响你的整个工作进度,效率也不高。对于这本书,我也只是在一些读书软件上,大概读阅了一些,模糊记得其中的一些收纳方法,今天闲下来便专门去搜索了一番,用于我的日常整理。
书中的“分流收纳工作,建立符合人类“懒”的本性的轻松收纳系统”,让我觉得其实运用合理的收纳方法是在给生活带来便捷,让你形成一个习惯性的物品摆放概念,你想要拿什么东西时,就可以随手拿到,收纳的艺术不仅仅是习惯性整理,而是合理收纳,这才是适合“懒人”的收纳方法,这一点我深有感受。
自初中起,我自己的房间便是我自己做主了,房间里各种物品的整理都是自己来进行分类,我尤其看不习惯一类,便是房间里的角落堆放了各种不常用又没有扔的物品以及日常的衣服随意摆放,在朋友们看来,他们常说这是一种强迫症,但是现在看来,这也许就是喜欢收纳整理的潜在表现。一直到现在,我形成了属于我自己的收纳体系,用了的东西马上会习惯性地放回原处,对于房间的布局,自己也是非常清楚,闭上眼睛都知道那个东西在哪儿,其实这些不仅仅是收纳整理,也是日积月累的习惯养成,以至于现在参加工作后,工作的地方也会去习惯性整理。
说到这儿,我不由得想起了班上的孩子们,平日里有空时会观察,为什么很多孩子经常容易丢三落四,一会儿找不到这个,一会儿忘了那个,那是因为没有形成系统的收纳方法以及养成好的行为习惯。如果,你一直坚持一个收纳整理的方法,并且形成一种习惯,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你自然而然就不会丢三落四了。对于幼儿来说,整理物品不是一件易事,只能从一些小的方面开始训练,比如:在小班时,就可以逐渐开始养成自己整理书包以及书包里的物品随用随装、午休时可以让幼儿形成有意识的摆放鞋子的习惯、喝水时拿水杯喝完之后立即放完原处、玩完玩具学会收拾等等,这些都是一些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习惯。
其实,在幼儿开始学习收纳整理,是需要多种能力协调才能完成的,也就是说,在收获一个好习惯的同时,还会有多种能力的提升,如:“整理过程中形成良好品质”培养细心耐心专心、“动手过程中加强逻辑思维能力”收纳的本质是分类和比较,可以提升幼儿的立体空间思维、“在收纳过程中学会思考”等等。
我想,学会收纳整理不仅对于大人们有着很大的帮助,对于幼儿更是奠定基础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