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一上午和半下午,在b站看完了《但是,还有书籍》纪录片,现在,在阳光灿烂的午间,徜徉在轻音乐中,思索着这个纪录片带给我的感动。
第一集是关于编辑和译者的故事,他们在作者和读者之间泛舟,搭起两者沟通的渠道。
我之前总以为编辑只是校对,但实际上的编辑要有丰富的学识,锐利的眼光,还要一丝不苟的精神。对于他们来说,遇到一部好的作品就是事业上最大的意义,他们希望自己觉得好的作品能被人发掘,能被阅读。
而有时候,出版一本书竟需要十几年。十几年坚持一本书,这本身已经不仅仅是职业的坚持,而是对于自己生命的意义。
作为一个译者,纪录片里的主角是北大的范晔,他翻译了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从2003年他所说的对西班牙语的不熟悉,到后来用西班牙语阅读外语书籍,才发现了学习语言的意义。十七年了,他作为教授在北大讲授外语课程,传授外国文化,同时也作为译者,与伟大的作家相遇。他为自己不能传达原作者的思想和语言风格焦虑,从而反复翻阅原著,了解作者相关知识。
一个了不起的事情完成,背后有着无数默默的坚持与付出,还有不放过一个细微错误的态度,以及探究到底的执着。
第二集是关于旧书,在台湾居住的时候,有很多旧书馆,遗憾的是我探寻不足。这一集令我印象比较深的是,其中一位收藏家说道:“如果我的儿子不喜欢这些书,我希望这些书被卖掉,去换来另外一个人的欣喜。“还有一个带着书去旅行的夫妻,她说,书的意义就在于能被看见。我不懂收藏这些书的意义,但知道,他们都有着对作者、对文学的尊重。
第三集讲了绘本的创作故事。在我的印象里,绘本是幼稚的属于孩子的读物,可看着这些书,就觉得这些美好的东西,我们——成长的大人,也应该看一看。童心,每一个人都应该拥有。
优秀的绘本创作者都有着一片秘密花园,这个秘密花园来自于自然。他们从自然界得到灵感,反馈到作品。奶奶在顶楼上种满了花草树木,每一天,都坐在绿意里,垂下的花送来阵阵香味,在这片无限生机中, 奶奶也被赋予了无限的灵感。熊亮没有美丽的顶楼,却是森林的常客,夜晚踏入森林,月光在森林的草地上流淌,在波光粼粼的河水晃动自己的影子,这个时候,也许有精灵正顺着粗糙的树干爬到树枝上偷偷窥视,也许藏在蘑菇后面唯恐被发现。清晨,鸟鸣,随手摘下一根草,纤弱的草在熊亮的口中也发出了鸟鸣,二者在清晨中进行了一波交谈。
来自大自然的灵感,创造出生动而美好的童话,他们在孩子的心中留下对世界美好的期待,即使长大了解这些都不存在,但一个感受过美好的孩子,哪怕经历挫折,也不会轻易放下对未来的希望。
第四集是关于书籍装帧设计的故事。“古老的石头,因刻在其上的碑文而被长久地凝视,那么木头、珍珠、陨石,乃至世间的万物,也都能被制作成书籍,在更久远的岁月,在更广袤的空间,被书写、被阅读、被领悟。“有弹幕说,这些制作成了奢侈品而失去了文学的意义,而我觉得,这些文字的思想远不是珍珠、陨石可以比拟,他们所承载的意义值得用珍重的方式去表达,去展现,去铭记。
第五集则是快时代的阅读方式,首先是地铁阅读,可能我表达内向,不太适应在公众场合下用纸质书阅读,更遑论拍照。但方法有效,也就不必拘泥于形式。现代的阅读方式,不仅在于挤出碎片化时间阅读思考,也动用了其他感官,比如听力。阅读也可以不是一个人的狂欢,也可以是很多人的思想碰撞,比如线下读书会,比如直播。
不论如何,能够深入思考,能够坚持读下去,十几年如一日日积月累,你所羡慕的样子,你的未来全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