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的目的是脱离轮回,得到解脱。既然是要脱离轮回,其中潜藏着一个前提:轮回并不是好的东西,人生一定是痛苦的。所以人才需要用佛学来脱离痛苦。
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人的价值观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人生已经不再被默认为一种受苦,从这个角度佛学最原始的目的被消解了。如今再面对佛学,需要首先明白为什么佛陀认为人生是在受苦,继而才能理解诞生其上的推导。
人生真的是受苦吗?现代社会陷入了韦伯的『诸神之战』,不同的价值观下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显然完全不同。对于佛学来说,人生的苦毋庸置疑。
苦首先就是能用身体感受到的痛苦。病痛折磨,饥寒交迫,死亡威胁,每个人都有过程度不一的此种痛苦。身体的痛苦不会是痛苦的主要部分,一来人具有极强的适应痛苦的能力,二来痛苦也不会时刻存在。世上还有足够幸运的人,一生身体健康、衣食无忧,缺少对此种痛苦的共情。
第二种痛苦是本来的快乐被剥夺的痛苦。人生中有不同的快乐,玩具、友情、亲情、爱情、财富、事业,不同时期侧重不同。一旦不幸的事情发生,曾经的快乐烟消云散,人便会痛苦。此种痛苦是一种模式,每个人都会经历这样的模式,所以它比第一种痛苦更加普遍。
第三种痛苦是世事无常的痛苦。无常是佛学中的一个概念,基本可以理解为万事万物没有永恒不变的状态,一切都在变化。无常让人对人生没有掌控感,让人产生出畏惧。无论此刻多么幸福,下一刻都可能迎来人生的彻底的反转。
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让人感到痛苦。按照佛陀的观点,人只要受到因果的影响,无常便会找上门来,意料之外的事终会发生。快乐如过眼云烟,苦始终相伴,所以人生终究是苦的。
佛陀所在的时代受到婆罗门教的轮回观念,死亡并不能终结这样的苦。下一个轮回,人会重复这样的人生,再次受苦。
如果相信了以上关于苦的观念,那么人生就是"苦海无边“了。能拯救自己的,便是通过修行脱离这个轮回到达彼岸,即”回头是岸“。
现代的佛学研究中还有一种对苦的理解,苦是不满足。出处源自巴利语中的苦是”dukkha“,被考证认为有不满足的含义。巴利语更接近梵语,所以可能更符合佛陀的原意。
那么为什么不满足是无法摆脱的苦呢?从现代的角度来理解,快乐来自于大脑激素的分泌。任何能够刺激合适激素分泌的东西都可以认为是快乐的,但是激素的作用是短暂的,而且相同的东西对激素的分泌是边际效应递减的。
于是人总会不停去追寻能让自己快乐的东西,但是并没有一个东西可以让人得到以后就拥有永远的快乐。这可以解释人生中许多的烦恼,正如张爱玲所说的朱砂痣、白月光。
了解了佛陀所说的苦之后,那么就会有一个新的问题。佛陀说的对吗?
或许人生是否苦,听起来是一个事实判断,但实际上很难用事实判断的标准去衡量,可能是一个价值判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的经历,所以回答可能完全不一样。
佛学的意义对于现代人而言,并不是找到一种拿来就用的精神调控技巧,而是看看前人是如何思考人生这些终极的问题的,获得求知的快乐,得出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