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文化史上,在特定时期中形成的巨大的学术潮流,其推动力往往超越该时代,而影响久远。宋代以程朱理学为根柢的《周易》义理学,正是这样一种气势磅礴的学术大潮,它的深远影响横跨元、明、清三代,甚或波及近现代乃至当今的学术界。
当然,受宋代易学影响最直接、最广泛的是元、明两代,这显然与宋代理学直贯到明代的情实有着重大关系。
元、明、清三朝沿汉易之余绪以研讨《周易》象数学者亦颇有人在,尤其是清代初、中叶曾兴起注重汉学、务求征实的学风,乃使“宋易”一度饱受攻击而渐趋低潮。不过,宋易义理学在清代虽曾受过挫折,却从未真正衰微过,努力阐扬程朱之学的众多学者仍然是一股至为强盛的学术力量——在汉、宋之争的学术交锋中,笃守程朱遗说的势力至少足以与复兴汉学者相抗衡。
汉易宗主象数学,宋易侧重义理学,就整个中国易学史看,这两条线索显然是主干。在这两条“主干”之外,各个时代有时也会产生一些具有一定影响的“支流”。
明中叶以后出现的“以禅解经”的学者,即在当时颇具影响,如方时化《学易述谈》四卷,总是以禅机作为抒论的要点;徐世淳《易就》六卷,解《易》言辞处处流露出禅家的语调;苏濬《周易冥冥篇》,观其书名,便可知显示着援禅入《易》的特色;至释智旭《周易禅解》,更明言以禅解《易》,是这方面著述的重要代表作。
这显然是当时易学流派的一个旁支。至若明张介宾《医易义》中关于医学与易学相通之说,黄道周《三易洞玑》等书中引进的天文星象之说,清焦循《易学三书》中掺入的某些古代科技思想等等,则又是某一时期特定易家所展示的治《易》风格,也往往为当时的易学研究增添某些引人注目的光彩。
总之,元、明、清三朝易学的主要特色是较为明显的——沿承宋代《周易》义理学的方向衍申开拓是其主流,发掘汉代《周易》象数学之义例是其后起(尤其清代初、中期)的风气,其他各种治《易》思想则为不同程度的“枝叶”或“旁附”。
为具体展示上述特色,下面分别选择元、明、清三代的部分重要易家、易学要籍略作简介;最后引据清代《四库全书》馆臣的“两派六宗”说,以揭示清代学者对中国易学史基本走向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