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记得什么时候,将这本书放到书架的,货币?经济学的?
翻看后想起来,其实这是本哲学类书籍。(妈耶,这本书太难啃了)
《货币哲学》一书出现伊始就带给学术界很大的迷惑和震撼,迷惑是因为学界不清楚应该把它归为哲学类、社会学类、还是经济学类
《货币哲学》并非一部纯粹的经济学著作(西美尔言称“本书的这些考察没有一行字涉及经济学问题”),尽管它讨论了许多与金钱相关的经济现象。
《货币哲学》主要也阐释自近代以来的货币经济现象以及与它相关的社会文化现象:“它不仅从社会学角度关注货币经济对社会及文化生活产生的作用,而且显示出建立一套文化哲学乃至生命形而上学的努力。
与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不同,西美尔认为商品的价值,不可能产生于单独的因素,无论是劳动还是生产力,而是产生于相互的关系之中——此处即指交换。
可以理解为,对他人有用,所以价值,最终都必须有利他性。
从原始社会的共享,到私有制开始合理交换,我们慢慢发明的一种工具,方便合理交换,即为——货币。
西美尔问的那个问题:“货币自身是否或应否成为某种价值?”或者:“货币可否仅仅是一种没有内在价值的符号或代用品呢?”
货币如何实现它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治呢?仍然是通过交换。
货币自身的价值,除非在古代,金属本身作为货币,它自身是有价值的,到现在的纸币,电子支付,其实都是人们赋予的价值罢了。
货币使一切形形色色的东西得到平衡,通过价格多少的差别来表示事物之间的一切质的区别。货币是不带任何色彩的,是中立的,所以货币便以一切价值的公分母自居,成了最严厉的调解者。
人的价值被物质化、客观化。更甚于,身处在这种完全以金钱价值为价值的文化中,人们已然忘却其他价值的存在。
像那首歌里唱的:为了那碎银几两为了三餐有汤……
我们有时为了温饱,有时为了贪欲,渐渐感知幸福的能力变弱了,完全被物质化。
现代人对金钱或是拜神般地狂热,或是不屑一顾地清高,金钱根本无所谓。人的情感一旦寄托于这个无动于衷的中介物之上。
生命感觉注定要随之萎缩。
在西美尔看来,无论是聚敛钱财的吝啬还是挥霍无度的奢侈,无不折射出金钱文化对人的生存意义的吞噬,只对金钱产生感觉,以及对金钱的毫无感觉,不过是生命感觉越来越枯萎,越来越无聊罢了。
确实,这几年,无论是明星的违法乱纪,或是情绪崩溃自杀离世,无不反映了,在物质完全充足的今天,心里的缺口,依旧需要精神力量不断修行才能补上。
狂热,和不屑一顾,都是情绪过多的波澜,还是太当回事。人驾驭钱,拿来为己所用,生命才能更加丰润,钱比人大,人就是钱的奴隶,幸福感自然就低了。
货币对价值的僭越,在根本上表现为货币从方式上升为目的。价值与目的仅仅是一个事物的两面,一个物体的观念在它的理论感情意义上是价值,在实际意志意义中变成了目的。
我们常常忘了,是具体的人,物,让我们体验到快乐,而钱是更容易让我们达成目标的。所以,我们沉沦在追逐金钱的过程中,成了钱的奴隶。
金钱这个纯粹的手段过于完美,它似乎可以兑现成任意一种物质的价值,于是,产生的心理效果则是:金钱攀升至价值与目的的高度,从手段一跃而成为目的。
最终,人的精神中最内在、最隐秘的领域也被货币这种“绝对目的”导致的物化和客观化占领了。
甚至,现代人的人际关系,社交理念,也在改变着。
原始人依赖社会的整体,我们却特别地不依靠社会的任何一个确定的成员,因为他对于我们的意义已经被转化成其劳动成就的单方面的客观性,这一成就可以轻而易举地由个性截然不同的其他任何一个人完成,我们与他们的联系不过就是完全以金钱表现的利益。
所以,现代人特别少地依赖于任何一个单独的、确定的人,或者说在货币经济条件下,现代人无可比拟地只依赖于无名无姓的、数量众多的第三者,这就为个性和内心的独立感觉打开了一个特别大的活动空间,于是乎产生了强大的个人主义潮流。
现代人的自由也出现了问题。在西美尔看来,金钱说到底只能给人一种负面的、消极的自由。自由并非只具有纯粹的负面性,并非只有相对于束缚,自由才有意义。
西美尔提醒我们,自由只是形式,需要以切实的内容填充。而金钱式的自由恰恰是充满种种可能性的、不系于任何实在之物的自由;它在解放我们的同时,只给了我们空虚的生命感觉。
自由一向是指不做某件事的自由(Freiheit von etwas),充盈着自由的是无所阻碍而表达出的概念。
自由本身只是一个空洞的形式,这种形式只能在其他生活内容的发展中,以及凭借这种发展变得卓有成效、生机勃勃、富有价值。
这种自由的状态是空虚、变化无常,使得人们毫无抵抗力地放纵在一时兴起的、诱人的冲动中。
他们用钱交换了个体之自我中具有积极含义的内容,而钱却无法提供积极的内容。……因为货币所能提供的自由只是一种潜在的、形式化的、消极的自由,牺牲掉生活的积极内容来换钱暗示着出卖个人价值——除非其他价值立即填补上它们空缺后的位置。
为什么我们这个时代尽管从总体而言的确比过往任何年代都有更大的自由,我们却无法好好地享受自由”。
其实,过度的追求自由,就未必是对的。
有时候,自律的背后,才意味着会拥有更多的自由。
而这些自由,未必都和物质有着必然的联系。
不切实际的追求自由,也是一种自我欲望的膨胀。
但凡人受其欲望支配,世界对于他就是一片没有差异的物质。因为对于他而言物质仅仅代表着满足他的冲动的一个不相干的手段——这一结果可能源于各式各样的原因——他对于客体自身的本质不感兴趣。
抽空发发呆,听听音乐,哼哼歌,看看天空,赏赏花……你会发现,太多不怎么花钱的东西,更会是你放松,开心。
用发现的眼睛,去审美,这点真的很重要。西美尔说:
只要客体仅仅是有用的,它们就是内在可变换的,并且每一件都能够被别的有同样用处的任何东西所代替。但是当它们是美的时,它们就拥有了唯一的个别存在,并且一者的价值不能够被另一者代替,即使它可能以它自己的方式表现得跟另一者一样美。
最后想到了这样的话——
曾为了话剧《弘一大师》卖掉一套房的游本昌,谈到自己的金钱观,他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哲学让他成为了“明白人”,站在钱上头是“财主”,跪在钱底下是“财奴”,钱只是手段,不是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