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年特别喜欢村上春树的杂文,在《无比芜杂的心绪》中,有一篇“河合先生”与“河合隼雄”,絮絮叨叨的描述了一堆大家都把河合隼雄尊称作先生的事儿。虽说当时我不太能体会村上想要表达什么,也许是因为我不太能体会“河合先生”,“河合桑”以及“河合隼雄”之间的区别吧,但也知道了河合先生是日本有名的心理学家。
后来在书店,偶遇一本《村上春树去见河合隼雄》,我不但没买,还拍了个书面和朋友吐槽说,为什么我更喜欢村上的杂文甚于他的小说呢,就是因为他的小说中总是有太多太多的隐喻,让我看得云里雾里,看不大懂。他还要去见心理学家,难道是想让他的隐喻更多吗?虽说我真心喜欢村上絮絮叨叨的风格,但那时我真的希望村上把小说写得更简单直白些。
这样才过没几个月,有朋友极力推荐了我好几本河合隼雄的书,还让我去了解了解荣格学派,并送给我一本《给未来的记忆》,我心想既然是村上大叔喜欢的人,就勉为其难看看吧,没想到这本书意外的给我带来许多的安抚和希望。在这本书中,他用平实的语言记叙了小时候家庭生活,和一直以来都有的自卑情节,读书时候的彷徨等等,每个阶段他也会有迷茫,会有不知所措,但也总能看到他的抉择和他的行动和努力。
先说休学事件:河合读大学的时候,认为自己在数学系不可能成为一流的学者,对未来非常迷茫,才读大二的他就决心先休学一年,好好想清楚再说。这个决定得到哥哥和所有家人的支持,连一直强调要尽自己的本分的爸爸也是简答的说“那就休息吧”,这种决断力和家庭的支持都让我很少敬佩。
当然,在休学晃荡的时候,河合也不是什么都没做,他努力的继续重新学自己的专业,和哥哥讨论,进一步的认识自己,他说:“我这个人的特点,一旦要做什么事情的时候,总会想得很远很远。不这么想的话,就提不起劲来”,这段话我特别喜欢,因为我也是这种人,总是想很远很远。
但是和他相比,我比较麻烦部分是,没有人可以这么讨论,当我开始东想西想的时候,就会有个自我埋怨的声音出来,“哎,你看看你就会想太多,某某人不是做得很好嘛?某某就是行动派啊,你为什么不行动起来,总在这么晃荡,这样可不好,快行动起来吧”,可越有这种指责的声音,我越是行动不起来,即使身边的人,比如我老公会说:“你做什么都可以,我都支持你的”,我依然认为,作为行动派的他,完全不可能理解我的彷徨迷茫的。所以,当我看到河合的这段经历时,说是震惊都不为过,原来也是可以暂停的,也是可以休学的,原来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和我一样的人,我并不是最怪异的那个,真是好像遇到知音一般。
另外,河合的自卑情节是从小时候就有的,家里兄弟很多,爸爸推崇外向活动的男孩子,而他却总喜欢看书,会敏感的有这样那样不一样的想法,有些想法可能是被当下社会所排斥的,比如说他对战争的看法,当时社会上弥漫着“必胜的信念”,他却认为日本就是侵犯他国,就是必败之路啊,他把这种想法和哥哥说,哥哥非常好愿意听他说,而且从来都不会评价说正确不正确,后来在他不想当军人的时候,也是义无反顾的支持他。
这真是让人羡慕的兄弟间的情感,而我呢因为从小一个人长大,父母只顾自己的生活,我的想法没人听,偶尔说一两句,还要被妈妈说:“小孩子家的,懂什么”给堵回来,所以总觉得自己的想法不重要、不正确、不好。这样长期憋在心里,反而容易被各种想法缠绕住不得动弹。
幸好,现在的我终于找到一个方式来安放我的想法,那就是写作,不断的写下去,让自己曾经以及现在的那些不曾被看到的想法被看见,让我的思维不再堵塞。
而且,休学后的河合还努力当了几年小学初中老师,他写道:“做着自己最想做的事情,经济上也能独立,按照自己的意愿活着,适当地也在学习,简直没有比这更让人愉快的事情了。” 这句话看上去如此简单,但对处在迷茫阶段的我,却仿佛看到希望,这就是我期待的生活,但每一点都需要付出切实的努力才行。
不过他后来走着走着,还是走向了心理分析师这样越来越专业的道路,后面几章,河合回忆了他在美国留学时代和去瑞士荣格研究所的几年,他写起来仿佛是轻描淡写,却在每个节点都有着坚定的决断,跟着他去了解了下美国以及瑞士那边各种类型的分析师,其中有他喜欢的风格,还有他不喜欢的风格的分析师,每次和不同的分析师接触都有不同的收获,这也许和他本能的吸纳力有关。
最后,想起河合隼雄去瑞士的荣格研究所前,不少人都劝他别去了,大家都不知道那里到底是怎样的情况,而且光路费就可以在奈良连地带房子买上一栋住宅,再加上三年的时间,回来后不知道日本会翻天覆地变成怎样,但还是义无反顾的带上妻子和孩子去了。所以说,对每个个体而言,哪有什么对的决定呢?
而我对整本书的最大收获就是努力在和现实的碰撞纠结中,确认自己的存在,尊重自己的感觉,无论别人是怎样的,自己就是这样的自己啊,和这样那样的不理想的自己和解,积蓄力量前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