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前,看到过肖培东老师发表在《语通》的一篇文章,题目叫《小说-往“小”里去说》。看完之后,仿佛觉得有道理,可是又不知道为什么有道理。
七月下旬,去大连参加正道第四次年会。听了李华平老师和王君老师的两堂课。结合这次两位老师的示范课,使我对看肖特文章产生的的困惑,有了进一步的思考。
首先,对于小说这一文学体裁的教学,我们可以遵循传统的三要素去展开,也可以引入其他视角如现代小说的一些理论来推进,但都得从叙述层面的“小”处入手,进行深挖,从而达到感知形象、梳理情节,领会主题的作用。最终,每读一篇或一部小说,丰富我们单一的生命,丰富我们的人生体验。
其次,小说文本中什么样的“小”处是我们着力要考量挖掘的?具有大作用、多用途的“小处”是值得我们在教学中进行特别关注的。
比如可以学习王老师从小说的语言入手,因为小说有语言才有形象、人物、情节、故事,也可以学习李老师从情节入手,有了情节,就有了文本的人文意义。
孙绍振教授说,语文课要从学生一望而知的文本里面探索出一无所知的奥秘来。语文教师要有耐心,也需要有能力,用一双敏锐的眼睛,发现文章字词句段、标点修辞上的亮点,并且将自己品读到的亮点变成课堂上学生学习的着眼点。
不管哪种方式,只要能在文章字词句段、标点修辞上找到亮点,从而以此突破人物形象的分析,又能梳理情节,感知主题,还能体现该文本独特的时代和地域特色!这样的亮点就是学生学习的恰当的着眼点。
总之,小说要往“小”里说,就是要在文本中寻到一个既能串联起各个教学目标,又能对文本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抓手,达到选点突破,管中窥豹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