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的关注人,关注人的心性力量,是我最近在学习中国文化之后的思考焦点。
人力资源的学说应该说来自于西方,把人看成资本、资源,所以就有了人力资源、人工成本、人力资本、人才资本等等一系列的概念。
一旦把人资源化,就会将人视作成本,不会考虑人的主观能动性。而人作为最具活力的改造世界的力量,恰恰是将人,类比为最重要的生产资料的理论基础。主观能动性被忽略,就只剩下了工具属性,将人变为了工具,在机器换人的大背景下,人作用的发挥就会失常,就不会主动改造世界,进而失去人性的独特性。
把人看做成本是经济核算基础上的概念,人作为改造世界的力量可不仅仅是成本概念,在中国文化里,人是天地间唯一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生物,而顺应天道、人性去发挥主观能动性,就会产生正能量,否则其破坏的力量也是不可估量的。
在《心之力》中描述心性的力量:心为万力之本,由内向外则可生善,可生恶,可创造,可破坏。由外向内则可染污,可牵引,可顺受,可违逆。修之以正则可造化众生,
修之以邪则能涂炭生灵。心之伟力如斯,不可不察。
力量来自于心力,而人恰恰是心之载体,中国有“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一说。所以怎样“劳心”,什么才是“劳心”的道?
最近听到两个观点出现在同一个工作体系里,隐隐约约觉得哪里不太对劲,写下来看看:
一个观点是“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还有一个观点是要想公司好必须基层好,要想基层好必须员工好。
成王败寇,是中国的古话。而所以成,所以败背后都有自然规律在起作用,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是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道,而其中也必然有因缘和合,机缘巧合,任意一个条件不成立,就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所以,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是适合于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什么样的环境、行动力、思维的?或者说,这句话在什么层次?在身份层次,如果勇夫是一个身份的话。
从人力资源的角度来看,就是狭路相逢勇者胜,对战的另一方如果也是人,就有了对手,如果是攻城略地可以有攻守双方,现在的情况是?没有对手,需要开疆拓土。需要有勇气的开荒者,这也是一种“勇者”,要身先士卒,自己以身作则,躬身入局。
而员工好、基层好、企业好,这是关注了人的层面,要想员工好,这本身就是身份,员工是企业的主人,只有员工想让自己过得更好就要为自己愿意为之奋斗的企业做贡献,如果不认为自己的企业是符合道的企业,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只求温饱不求更好,就没有行动的动力。自然达不到“好”,让员工好一方面找到员工行动的动力,一方面还要有好的牵引,而金钱的牵引力是不够的,一时可能有用,但长期不够,改变轮流坐庄的现象是改变的第一步,以先进带后进是一种文化和使命感的驱动,要从身份层面进入使命、愿景层面。而有了身份层的认知,然后到思维层、能力层、行动层、环境层就会是一种降维打击。
这样分析下来,如果把两者结合起来,勇者的身份建立在员工好的层面,就是水能载舟。如果仅仅是停留在勇者的层面,就会是“无水载舟”或者“水亦覆舟”的概率会增大。
希望管理者也能懂得这个道理。依照规律和道行事,自然会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人力资源思考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从去年到现在,我在公司的业务上,做了很多的构思。不过,大部分都源于自己闭门造车,并没有比较科学的构思。理论的学习还...
- 进入公益圈的这几年,通过各种途径接触了很多不同的公益组织,包括专业社工机构、以志愿者为骨干的国际机构、私募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