锤炼语言之精准和精练,一句都不多余|「读书笔记」《学会写作》

写作中我们需要做到准确和精简。

准确包括用词和句子两个方面。

准确的用词,简单来说就是把词用对。

师傅和师父,权利和权力,不负众望和不孚众望。

在合适的地方选用合适的词,这就是用词准确。

用词准确是其他一切的前提,如果连词都用不对,意思表达不清,其他的一切都无从谈起。


句子的准确主要表现在语法。

是的,就是我们学外语时头疼的那个语法。我们的汉语言也是有语法的。

我们来举几个例子:

1.我国棉花的生产,长期不能自给。

缩句为:生产不能自给。应该是“棉花不能自给”。

2.这最后一天的劳动是同学们最紧张、最愉快、最有意义的一天。

缩句为:劳动是一天。

句子的主谓宾出现错误,这就是标准的病句。


有一些病句会影响含义的表达。

3.四十多岁左右。

应为四十多岁或四十岁左右。四十多岁一定是四十岁以上,四十岁左右可能不到四十岁。

4.一班和二班的部分同学。

是一班的全部同学和二班的部分同学,(一班和部分二班同学)还是一班和二班各有一部分同学。


还有一些病句不会影响意思的表达,甚至我们平时说话是也会不自觉的使用,但是在语法上是有问题的。

5.无声的潜台词、非常认真得很;来自于、被……束缚下

(部分病句示例来自网络)

因此,学习语法句式,进行精准精练的表达,是作为作者应该进修的功课。


而精简则有字词、句子、段篇三个方向。

字词的精简是不要重复。能够表达同一个意思的词很多,在一个句子中并不需要使用多个。上方的病句例子中有一部分就没有做到这一点。

句子的精简也是相似的意思,同一句话不需要翻来覆去反复说。这除了增加字数和让人觉得啰嗦没有其他意义。


段篇的精简更多的体现在结构上。

相关的内容应放在一起,前文出现过的内容不要在转换了中心之后再出现一次。

读者的思维已经转移,再回过头去重新思考是件很让人恼火的事情。文章东一句西一句也是逻辑混乱的重要体现。

针对准确和精练,我们可以进行如下的检查:

1. 这个词/句子是否可以删除?是否可以缩减?

2. 这个词/句子是否表达准确?句子是否有语病?

3. 这个词/句子在这里是否合适?能否换成更合适的?


在准确和精简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开始考虑语意。语意的意义是给人想象空间。

在表达时,有些东西很固定,并没有很多歧义与想象,比如方形、球形。而有一些却不是很好描述,尤其是感官类。如味觉、声音等。

《琵琶行》中对琵琶声的描写堪称经典。用一系列的比喻将抽象的声音转变成了视觉形象。《舌尖上的中国》里,讲到食物时时常会进行联想,从饺子到团圆和思乡。

当一个词或句子能够给读者恰当想象,作者就不需要用更多的语句去进行形容。而这也是写作能力提升的表现。

认真构思、不要水文、不拖沓不应付,每个人都能写出更好的文章。


我是莫微君,一个想要变得更好的学渣,让我们一起好好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引用书籍信息:


书名:学会写作

作者:刘杨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09

ISBN:9787510855535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