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照例在早课时间读了会儿松浦弥太郎的《超越期待》,虽然书看起来挺快,但因为每到有感触的地方总想停下来写点什么,反而看书的速度没有想象中那么快了。
目前阅读进度三分之一,其中有不少内容都给了我一些思考和启发,但今早在读“构筑关系”这一章节的几篇文字的时候,读到了这样两段文字:
【无论在什么场合,你都要积极地发言,在发言的那一刻你就可能抓住机会。】
【拥有一技之长很重要,它可能扭转事情的局面,改变事情的结果。……如果能在那个场合中(聊天聊的兴致高涨的场合)表演些什么,可能会一瞬间俘获在场的所有人。比如在被人要求表演后,仿佛一直在等这一刻似的突然站起来高歌一曲,那将瞬间提高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虽然我常常提醒自己在看书的过程中不要夹杂个人的情绪,这样才能最大化的去理解书里的内容,但在读到这两段文字的时候,文化差异带来的这种不适感着实让人有些难受。
大约,我恰巧就是书里所说的,在人多的场合里往往会挑角落里坐下的那类人。
我是那种人一旦多了就不太愿意主动发言的人。
曾经我刻意观察过,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的嗓音偏低,是不太具有“穿透力”的那种音色,所以只要聊天人数超过2人,也就是3人以上,我在想说些什么的时候就会有一种“插不进嘴”的无力感,遇到这样的情况多了,渐渐地在人多的时候,特别是大家七嘴八舌聊天的时候就不愿意多讲话了。
但是,“不想表达”、“不会表达”和“无意义的表达”还是有区别的。
以前的我,是因为“不会表达”导致了“不想表达”,或者是为了“搭话”而去“无意义的表达”,而现在我更多地会根据沟通交流的氛围去选择是否要表达。
比如说前两年我去参加读书会,我也许并不会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甚至可能等到领读老师点名才会表达一些自己的想法,但这并不代表我不会表达。相反,当别人在表达的时候,我表现出了积极倾听的姿态,往往这时候,ta们也会想听听我的意见。
以前有一段时间,我特别希望去学习一些沟通的技巧,因为是在是太羡慕那些“会说话”的人了。但后来才发现,那些真正“情商高”的人,也许并非是靠所谓的“表达的技巧”,而是靠“用心去听”以及“真诚地给予反馈”才让人觉得他们“很会说话”。要找一句话概括的话,大概就是“真诚才是必杀技”,当然这里的“真诚”也需要一些“前提”,比如说有很深的知识背景、能够了解和体会他人的心理状态等等。
所以在读到前面摘录的文字的时候,多少让我感到有点不太适应了。
如果要总结一些沟通交流的注意点的话,我会总结以下几点:
①结合交流的环境去判断是否要主动发言,如果沟通的环境鼓励个体多发言,那不妨积极地去表达自己的观点;但如果整个环境就不适合多发言,那还是谨言慎行比较好。
②不要为了哗众取宠去表达一些无意义的内容,相比之下认真聆听别人讲的内容再给予真诚地反馈才是最重要的。
③“倾听”不是简单地听听而已,而是要摒除自己的情绪、观点和看法,用开放的心态理解对方所说的内容。
④真诚永远都是必杀技。
⑤认真选择表达的机会,不要因为胆怯/害怕的情绪而放弃表达。
⑥日常生活里的经历、曾经度过的书,都是可以增加表达话题的素材的,为了能够在关键的时候能够合理的表达,只能依靠平时的积累,毕竟机会不会给你临时抱佛脚的时间。
最后想说,虽然对书里有一些内容不太认可,但不影响这本书的整体。
摘录一句同样是书里的一段文字:
【比起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做一个有勇气的人更重要,所以,大胆的表达自己的看法吧,这是交流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