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年少的时候大概16岁吧,我那时接触了一些经济学的思想。印象比较深的是我那个时候看了叫《魔鬼经济学》和一些其他的经济学科普书。有了这样的了解,我就开始问自己,为什么人们要遵守道德,为什么我要遵守道德呢?这符合利益吗?当时的思考如下:
假设场景有一个人在卖东西,或者和他人进行约定承诺。不过他违反承诺或者用假冒伪劣的商品那么未来与他交易过或者进行承诺的人。不会再买他的东西,或者和他进行契约。也就是说道德是一种对人的判断,是一种习惯化的常规认知。因为是习惯化和常规化的,故而对于社会有着稳定的作用。所以统治者会维护和保持它,因为它能使社会稳定。同时也意味着道德是对强者的削弱和限制。因为强者可以破坏规则,国家这个权力的集合体会维护道德,这样一来就会限制社会中的强者。(现在看来就是有钱人有权有势的人,不过当时对强者的定义是模糊的,连这些都没有划分出来)
在随后的一段时间大概也还是16~17岁,不过是下半年。我探了《自私的基因》给我许多震撼,改变了我的认知。本书中主张我们帮助其他人和生物是因为其他人和生物体内有着一部分和我们相同的基因。甚至后来还演化出公式,可以通过基因的远近关系来计算出人对某个生物的同情心程度,因为这也引发了我的思考,如下:
由利他者组织形成的社会,我想象不出来。但我知道现实的社会是由利己者组织成的。根据现代心理学的统计,每个人都有利他和利己心而利他心大于利己心只占社会的2%左右。有了这些前提的情况下,问题是
为什么人们喜欢利他者,喜欢利他的故事。不喜欢利己者,不喜利己的故事?
我当时思考的答案是,因为世界几乎所有人都是利己之心大于利他之心的,也就是大多数人都是利己者。而作为一个利己的人,所处的环境中有一个利他者比有一个利己者更有利,有利于自己。所以出于这种可能对自己有利的考量人们,会喜欢利他的人。也正因为这种喜欢,当利己者人数够多时,利他者就有一定的生存优势,有利可图。也就是说如同自私的基因一样,利他的本质也是利己的。作为善的利他者和作为恶的利己者,他们的内在本质都是恶的。故而世界善和恶的内在本质是恶的。
在之后的一些时间,我看了王东岳先生写的《物演通论》《知鱼之乐》时间也到了17年的下半年。思考如下:
你在家中看到一只蟑螂乱窜,你走过去把它踩死了。你觉得这是好是坏,是善是恶呢?答案当然是好的,善的。如果有一个人看到家中蟑螂乱串而不去处理,你觉得这个人他的处理方式这个人是好是坏呢。除非是蟑螂养殖或研究者在养殖中心研究特定区域看到他们,不然我觉得不会有人,认为不去踩死他是什么好事。如果有人。被其他生物碾死,我们又会觉得是善是恶呢,答案当然是邪恶的。同样的客观事物因为,因为立场角度的转变,善恶好坏的判断也发生了转变。故而世界是并没有绝对的善和恶的,只有相对的善和恶,对于世界而言没有善和恶,但是对于你而言有。
现在看来这是一种相对主义,但他并没有让我觉得做什么恶事都是应当的,反而让我包容了许多。我了解到二战时期为纳粹服务的科学家认为战争是不可避免的,而他们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缩短战争而减少人类的伤亡。了解中世纪为了神明赴死的人。他们对于他们所坚信的事物和我对于我所坚信的事物,在坚信的时候,脑中都分泌着同样的物质。只不过坚信的对象不同了。
到了18年,我被一些古代问题的现代化版本所困扰。也就是现代版本的特修斯之船。例如:
把人一步步换成机械体,最终连大脑都换成机械,那么他还是人吗?
如果他从人变成了机械,那么是从哪一步开始变成机械的?
是不是只要大脑不换他就不是机器人,或者只要换了个大脑,他就是机器人了。
亦或者:
把一个机器人一步步换上生物的组织,连大脑都换成生物的,那么他是不是就从机器人变成人了呢?剩下也可以提跟上面类似的问题。
这些问题我苦思而不得其解,最终想到的是人是怎么判断我们和他们的,通过思考人是怎么判断我们和他们的找到了答案,由于和本文所要讨论的内容关系较小,所以就不说了。作为附带产品,这也引发了我对于机器人的许多思考。
到了18年末的时候,我开始想这样一个问题机器人,他会怎样思考?或者说把一个人的大脑换成机械体,那么它会怎样运作?开始我实在不知道怎么去想这个问题,正常来看他应该是个工程学或者人工智能问题。
主要想知道的是,推动我们人行动的是欲望是激素,可如果是机械生命体没有激素这个东西,他们会怎样做?
我开始试着想,思考过程如下:
首先我思考有一个机器人,一个机械体。那么他需要能量来运作,所以他要吸收能量。同时他要有获取信息的能力。想到这的时候,我脑中就灵光乍现,一下子想到很多东西。在有限的资源和有限的时间下机器人会怎么。判断是优先吸收能量还是获取外界信息,以及各种各样别的任务和事项呢?答案是他会列出一个优先级菜单,优先级先后顺序的排列。举个例子。
如果对外界一无所知那么能量很少也要进行盘查如果对外界情况判断是很安全,那就应该减少获取外界信息和其他事项的能量,而增加吸收能量的优先级。
那么在一个特定环境下,机器人相较于做别的事,例如吸收能量,会更倾向于做另外一些事,例如查探环境,这叫什么呢?这就是欲望啊!
所谓欲望就是相较于。玩游戏更想和异性聊天,相较于和异性聊天更想去上厕所,但如果有生命危险,这些的都不重要,宝权性命为重。所以人也和机器或者所有的生物都会这样列一个优先级名单,优先级的排列。
我瞬间就想到,如果真的有这样的机器人,他们要去外星殖民获取资源,星空的不同环境就要有不同的优先级排列,他们会怎么做呢?
我想他们会通过计算模拟出可能的环境,再把选定的已有的一些优先级排列方式,或者把不同的优先级排列方式混合在一起,放到这个模拟环境中进行淘汰,选择一定合适的范围,然后造出新的机器人,观察实际效果,如果效果良好就增加机器人制造的数量,如果效果不佳那就减少或者重新试验。
生物的交配生育。两个生命体的基因混合。不就是上面例子中,把已有的选定的优先级排列方式,或者已有优先级排列方式混合出来的新方式,放到模拟环境中进行实验。
如果他是适应环境的,那他的优先级排列方式就会传承下去。如果他非常适合环境,或者仅仅是运气让他脱颖而出。那么异性就更愿意和他交换优先级排列方式产下后代。
如果对环境适应能力不佳那么,这个人会因为在社会地位的丧失而降低拥有后代的概率。
想到这我恍然大悟,关于欲望,机械居然和人和自然界用的是同一套法则。
或者更准确的说关于欲望,机械人类生命都履行着同一套法则,谁都不例外。
这个思考是令我震撼的,他改变了我的世界观,爱情观和许多,但是作为道德,善恶他还是不完善的,他还要一些补充。虽然想到了震撼的事,但生活就是漫长的,渐渐的我也没有在考虑这些。
直到今天2020年7月23日。大概中午的时候我在QQ群内水群聊天的时候,突然想到这件事,重新进行了思考和完善。
每个人和生物都有着自己的优先级排列顺序。社会可以看作是一个个相似。而又有些微妙差异的一个个优先级排列顺序。
自然界的环境在慢慢改变,但改变的幅度是小于生物演化的速度的。人和一部分动物也就有了一些通行的优先级排列顺序,例如保护自己的生命,保护幼崽和帮助同族,也是人类超越文普世化价值观的滥殇,例如:
因为女性的生育能力。和年龄高渡相关,生育能力达到巅峰后逐年下降。因为后代出生率的不同,不喜欢生育能力巅峰期女性,的男性会被淘汰掉。所以全世界无论年龄,无论文化男性都喜欢美少女。
因此女性让自己显得年龄比较小,接近生育巅峰能力阶段就尤为重要。例如眼睛和脸的生长比例是不一样的。小孩子眼睛和脸的相对比例较大,而成年人眼睛和脸的相对比例较小。大眼睛也就成了美的代表,成了女性追捧的和化妆的目标。
在经过很多人想减肥,想努力学习,可却并没有花时间在运动和学习上的真实例子。我把价值排列体系分为,感性排列和理性排列。按照时间心理学也可以说是,现在我排列顺序,未来我排列顺序。
每个人都知道不能吃太多,太胖影响健康。应该每天花时间学习。抽烟喝酒这些影响健康的习惯应该戒掉,应该早睡早起,不能熬夜,等等等等。这些都是站在未来长远的角度下。进行的价值排列。而实际上受到激素的影响。我们所想的还是吃(获取食物), 喝(获取水分),玩(缓解压力,对冲痛苦),乐(保持情绪在适当状态)还是这些,还是趋利避害的。
实施和进行以长远眼光下的理性价值排序而。压制和减少,以现在感受的感性价值排列。就是我们认为积极的,我们认为有勇气的。而反过来就是消极的,就是怠惰的。
不过一个人的理性价值排序和你的理性价值排序有冲突最。那就是三观的冲突。如果最高分的那一项不同,那就是理想的不同。若是爱情在其中排列的位置差别太大,那就是月亮和六便士。
如果某人的行为。超越了你认为这个行为应该有的价值排列位置,那你就觉得这是邪恶的。
例如:
生命很重要,我的生命很重要,我同族其他人的生命也是同样是重要的。价值优先,排列很高。
获取快乐很重要,甚至对于很多人而言,人活着的意义就是要幸福的生活。价值排列也是较高的。
但如果一个人他为了取乐了要杀死其他人,那你就会感受到愤怒,感受到这是邪恶的。即便杀的人不是你急便要杀的人,跟你毫无关系。甚至你讨厌厌恶要被杀的这个人,你仍然会觉得杀他的那个人是邪恶的。即便他只杀了一个,甚至他还没有杀人,他只是和你说他有打算要杀你也觉得他是邪恶的。甚至在杜撰的故事里,这也是邪恶的。
而如果这个人他为了取乐杀的不是人,只不过是在杀虫子而已。那你就不会觉得怎么样,可能只是会觉得有些奇怪,觉得有恶趣味。
如果你是一个昆虫学家,研究昆虫在环境中的作用。那么昆虫的重要性,保护昆虫等事项,在你的价值排列中就会上升。那你就不会喜欢。或者想要制止那些随意杀虫子取乐的人。
任何一个行为。被人所了解只要知道这个人的价值排列体,找到这件事在价值排列体系中的位置。就可以判断出他认为这件事是好是坏,是善是恶。
我所认为的何为善何为恶,在这里也算是讲清楚了。
我还想简单的说一下自由。
我认为自由有三重
第1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可他是有问题的,不仅是人实际上做不到随心所欲,还意味着如果想做什么就做什么,那就会成为欲望的奴隶,按照我的世界观,也就是趋近于生理性的本能,只会按照眼前的价值排序。做事生活,虽然及时行乐了,但却做不成事,而且个人能力没有进步,会在社会的进步中被淘汰掉,结果就是虽然想着行了但实际上个人的竞争力不断下降可以行了的资本在不断下降如果要维持。原本的开支就会越发的糜烂。
康德也是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说。
自由是可以选择不做什么的自由。也就是第2重。
康德认为自由就是自控,控制自己而达到自由。按照我的世界观来解释,那就是进行更多的理智的长远的价值列表行为。
而我认为自由的第三重,就是你要理解你自己。你要知道自己价值排列,最重要的靠前的那几个是什么,当你知道你的长远价值列表靠前的几个是什么,或者最重要的是哪一个,你就会有理想,你就会有一股使命感,他会帮助你成长。而知道短期的感性的价值排列哪个对你影响最大是性,是食欲,荣誉感或者别的什么你就会。什么最吸引你。什么最有可能影响你。同时这两者在最高处很可能是统一体。例如你想要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其根源是因为你非常渴求荣誉感。你想清楚了,你就会知道你应该做什么,你为什么要做?你需要的是什么?就可以开始思考该怎样满足这些。从而实现你的人生理想和目标。
感谢各位能探到这里,希望能对你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