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这句基层工作的真实写照,道出了基层干部面临的现实困境。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持续推进基层减负工作,但文山会海、过度留痕、多头考核等问题仍如“无形枷锁”,束缚着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手脚。如何真正为基层松绑减负,让广大基层干部轻装上阵、心无旁骛地投身改革发展主战场,已成为新时代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关键课题。
破除“指尖之累”,让干部从“群里爬”到“实地干”。形式主义是压在基层干部身上的“一座大山”。某乡镇干部坦言:“每天要回复20多个微信工作群,手机不敢离身,生怕错过通知。”这种“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消耗了干部大量精力。浙江省创新推行“浙政钉”平台整合,将多个政务APP整合为1个,有效压减基层报表,让干部从“盯着屏幕”转为“走进田间”。这启示我们:减负必须向数字化要效能,通过技术赋能打破“数据孤岛”,建立跨部门信息共享机制。要严格落实中央《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精神,坚决整治“工作群泛滥”“打卡留痕”等顽疾,真正把干部从虚拟空间中解放出来。
卸下“考核之重”,变“痕迹管理”为“实绩导向”。“迎检专业户”“表格干部”等现象,暴露出考核评价体系的扭曲。“上午填台账,下午整理材料,晚上补会议记录,真正下村走访的时间,反而要靠‘挤’。”一位乡镇干部的自嘲,道出了当下基层工作的困境。考核的本质应是“推动器”而非“绊脚石”。湖北省宜昌市在干部考核中突出基层导向,每年随机听取1300多名群众评价,将群众评价权重增加一倍,达25%,“乡语口碑”与组织评价相互印证。 实践表明,当我们将检查台账的频次转化为解决民生问题的件数,把制作PPT的精力投入到田间地头的调研,才能真正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把干部从一些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唯有以实绩为导向的改革,才能让基层焕发“脱虚向实”的蓬勃生命力。
筑牢“保障之基”,从“不敢为”到“放心闯”。基层干部“不怕流汗,就怕流泪”现象并非个案,减负只是治标之策,要让基层干部真正敢作为,更需要建立完善的制度保障体系。建立有效的容错机制绝非降低标准、放松要求,而是要通过制度设计区分“为公”与“为私”、“无意”与“故意”、“探索”与“失职”的本质区别。当容错纠错机制真正落地生根,基层干部才能从“怕出错”的焦虑中解放出来,把聪明才智投入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这不仅是干部个人职业安全网的编织,更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石。唯有制度撑腰,方能让“李云龙式”干部不断涌现,在改革深水区中闯关夺隘。
(新疆阿勒泰地区布尔津县委组织部 李红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