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信陵君之败。 在于他的身份高贵,不能不把自己当回事。
当时社会的一个潜在规则就是,干活的人被人诋毁,有家破人亡的风险;而不干活的人,每日花天酒地,反而得到君王的欢心。 你若想成事,就得有本事去对付别人的诋毁
当年,齐国的田单,这是复国功臣,可以讲功高震主,远甚信陵君与魏王的关系,另外,齐王的昏庸与魏王也差不多,但最重要的,田单一方面有对付小人的预案,另一方面有对付齐王的预案,让齐王安心。不像信陵君这样,自暴自弃,郁郁而终。
刚猛的人,缺少韧性,最容易自暴自弃。
02,这一年秦王嬴政继位,才13岁。 他爷爷才当了3天大王, 他老爸也才当了3年。
03,修郑国渠。 秦国能够持续征战,平定天下,一个是得巴蜀的粮仓,一个是得关中的粮仓,关中的富饶,一个主要原因在于郑国渠的水利工程
就比如企业里面的财经系统,助推企业发生质的变化。用系统,体系来驱动企业大踏步前进
04,“亲贤臣,远小人” 这是史书者用来告诫君王的,但贤臣与小人是矛盾双方,小人也是永恒存在的,所以,不是你所能解决掉的,出了问题就怪小人,没有用,这必须要求自己学会与小人共存。 在一定的环境当中,君子会变小人,小人也会变成君子,这是物质能量的转换,这个思维在《毛选》里面有。
在企业里面,你能看出谁是忠臣,谁是小人?你只有建立一个机制,让小人没办法干坏事,并且能够为公司多产粮食,多干好事。至于他的成分是不是小人又有什么关系呢。
廉颇的行为,之前不服蔺相如,现在赵孝成王薨了之后,赵悼襄王派乐乘去接替他,他就不服,并且不服到了发动内战。 骄横过头了,主要还是因为受不了委屈。
君王被小人蛊惑,这必然会存在的。怪了也没有用。不能够曾经有功,有理就可以任性
企业里面也会有这种情况,自以为是功臣的人,占据高位不动,实力不能更上一层楼,面子上又不能下楼走一走, 怎么办? 推荐用老员工激励法,杯酒释兵权。
05,李牧对待匈奴之计,在于一战定胜负。
很多人不理解,等待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战略行动,不能等就是一种焦虑,一焦虑就会乱行动,就会吃亏。 在后面的汉朝例子当中,好几个例子都印证了同样的问题,派将军去打仗,将军不动,皇帝以为是不作为,然后听一些不懂军事的文人在瞎叨叨,导致了很多失败。
数年不战,换个角度,也是数年不败。
战斗的目的不在于战胜,而在于平定,在于未来几十年不要发生战斗。所以,条件不成熟,战斗就毫无意义,只会徒自损兵折将,耗费钱粮。
战国时期,各国面积不大,打仗的距离不像后面汉武大帝征服匈奴一样,运输粮食的成本高的吓人。但即使这样,也耗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