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历史真实形象,还是文学形象、民间形象,人们看待曹操的形象时,总是不可否认的是:曹操创立了盛极一时的霸业,确实是有着大事业、大格局。
曹操的事业、格局在他生活的那个年代里,是极为耀眼的。作为曹魏政权的奠基者,曹操毕其终生精力缔造魏武霸业,可以说是“三分天下,而有其一”。曹魏政权与孙吴政权、蜀汉政权之间,鼎足而立、画疆对峙、分庭抗礼,上演了一段段风起云涌而又波澜壮阔的历史,至今还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正是这种大事业、大格局,造就了曹操的大气魄。如同曹操诗云:“齐桓之功,为霸之首。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出自曹操《短歌行·其二》)。”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春秋时期,齐桓公为“五霸”之首,九次(也有说法是多次)会合天下各路诸侯,匡正天下、功标青史;看今朝旖旎风光秀:东汉末年,曹操乘乱而起,南征北战、东伐西讨,荡平多路诸侯,成就一代霸业。
举例说明:公元207年,曹操已经彻底消灭了袁绍家族为首的军事集团,并且征伐乌桓得胜而归,不禁意气风发、豪气干云,诗曰:“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出自曹操《步出夏门行·观沧海》)。”此诗借景抒情、直抒胸臆,实有吞吐日月、容纳天地之气魄:东行途中,登上碣石山,来观赏沧海。海水浩浩荡荡,山岛竦立其上。树木、草叶茂盛繁多。萧瑟的秋风飒飒吹来,海中波涛滚滚。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无边的海中循环往复。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辽阔无际的海中喷薄而出。我兴奋到了极点!写下这首诗歌来表达志向。
再看曹操的其他诗作,也能反应出他的开阔眼界、博大胸襟:“驾六龙,乘风而行。行四海外,路下之八邦(出自曹操《气出唱·其一》)”;“驾虹霓,乘赤云,登彼九疑历云门(出自曹操《陌上桑》)”。这两句的意思分别是:驾驭着六条飞龙,乘着风儿行进,行遍那八方四海;驾着五彩缤纷的彩虹,乘着红色云彩,绚烂多彩、云蒸霞蔚,经过玉门关,登上九嶷山。曹操的天马行空的想象,奇伟瑰丽的构思,在诗句中展露无遗,这不正是“走四方,路迢迢、水长长,没有那地老天荒,只有那无尽远方”的写照吗?
曹操的斐然文采、雄豪笔法不仅仅体现在他的理想层面,还有他的现实精神。比如大家口耳相传的著名诗句“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出自曹操《短歌行·其一》)”,字里行间无不体现着诗人的大手笔、大意境:大山永远不会嫌高,大海也永远不会嫌深,只有像周公那样以诚心对待天下贤能之人,天下人才会拥戴自己,唯有如此,才能够拥有天下。我们能推想到:周朝时期,周公是“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每当有贤才高士来拜访投奔,人数众多、络绎不绝,周公一次洗浴就要三次(或多次)握着正在洗的头发去会见,一顿用餐就要三次(或多次)吐出正在吃的饭菜去会谈。这难道不是求贤若渴,以至于人才济济、共谋大事吗?有此识才之明、容才之量、用才之道,何愁大事不成、天下不宁?曹操以周公为榜样来求取人才,连番颁布《求贤令》,长期坚持唯才是举、招贤纳士,麾下猛将如云、谋臣如雨,最终秣马厉兵、众志成城。
综上,曹操的诗淋漓尽致地体现出了容纳天地的气魄,有如此的雄才大略、深谋远虑,恰恰印证了《三国志》对曹操的评价语: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曹操真的也可以称得上是一个非凡的人物、超绝一世的豪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