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说,《小说课》壹贰都写得很精彩,短小精悍却引人入胜。但对于我而言,似乎更加偏好第二本一些,实用主义者,不喜勿喷。好了,开始摘抄。
“偷”比借好,借的是形式,而偷的是精髓。做一个偷故事的人,即看破故事表象,找到故事的内在逻辑,然后再加入自己为它设计的骨肉,又一个鲜活的故事。
完整的故事:有开头、有结尾、有冲突、有转折。
“七个问题”公式:
主人公的“目标”是什么?
他的“阻碍”是什么?
他如何“努力”?
“结果”如何?(通常是不好的)
如果结果不理想,代表努力无效,那么,有超越努力的“意外”可以改变这一切吗?
意外发生,情节如何“转弯”?
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将目标和阻碍转换成梦想和缺憾,有了目标才会有阻碍,而缺憾是一直存在的,却因为有了目标,才被体现出来。
一个人因为一次偶然,拥有了一个梦想,可是开始准备实践自己梦想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在这方面的缺憾,但他想再试一试,一个当时的他认为很重要的比赛或重要时刻时,他毫无悬念的失败了。万念俱灰的他打算放弃,就在这时,他看到/听到... ... ,激发了他的内在动力,如有神助般的,一切出现了转机,最后,他获得了成功,泪流满面。
好吧,根据规则写出来的无厘头故事,但也算是一种实践吧。
时间关系的是故事,因果关系的是情节。故事以时间为表达痕迹,但需要情节来引发张力,让故事前因后果,高潮迭起。对于孩子想象力的最好拓展,就是不要着急将标准答案告诉他,甚至可以将毫不相关的事物让孩子联系起来。
两难与双重的两难,让主角陷入两难的抉择,不仅会让主角纠结,也会让读者纠结。“先救妈妈还是先救女朋友”之所以总难有标准答案,就是因为让人陷入两难,不管选择哪一个都会得罪另一个,对于现实中我们碰到类似的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跳出既定选项,给出选项外的答案。第三种答案也往往应用在结局中,相当于给出于困境的人另一条出路。
两种可能,你选择相信哪一种?
借题发挥之徐志摩,将比喻和寄情充分的运用到谈恋爱上。中国第一个离婚的男人。
意外,即料想之外。很多的意料之外就变成一个生动活泼的故事啦。
打赌和赌注。打赌是一种形式,将打赌看成主体就是一种方式,以赌注为主体,则是有可能把赌注当成目的。当然打赌和赌注不一定是坏事,就看主角怎么想,看官如何看了。
层次,有点像小学语文学的重复,递进式的重复。
问答。
思索什么是有用的常识,什么是阻碍进步的常识。
思索什么是有用的创意,什么是喂蚊子的创意。
思索什么是问题的核心,什么是改变一切的关键。
好奇心、悬疑、敌人和阻碍。
选择。那个选项让我发抖,是的,如果可以选择,我一定会救自己的爸爸。但是故事是故事,生活是生活呢?有很多东西就是没法选择,不是吗?
书写的很精彩,我做的也真的是读书笔记,而不是书评。摘抄下来那些我觉得让我有触动的,可能会对我未来有帮助和启发的。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