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浪山的小妖怪看完了,最初是被公众号里醉文的文章勾起了馋味,但为了不被剧透,忍住没读,只等着看完电影再读。
今夜,和两个小姐妹看完了电影,也特意翻到了公众号里的文章读完了,借假修真,如此甚妙。又翻到其他人对自己写作的发现,忽然想,我为什么不也写写呢,随心而动,不用预设会写到哪里,纯粹做自由联想,不妨试试。
四个小妖怪,就是我们身边的普通人的化身。猪妖,四人行里的核心人物,当它最初与蛤蟆在一起的时候,它有一种初生牛犊的无畏天真之气。倒是蛤蟆多了些市侩,瞻前顾后,左思右想,患得患失,终是围着他那个已有的大王洞编制打着小算盘,所以它的眼界离不开计算。当黄眉怪将他们彻底击败的时候,他的立场是变得最快的,有一点恨铁不成钢的味道,同时也有一点嫌恶。但就是这么个小人物,还是在紧急关头引开妖怪,帮助同伴救出童男童女,并在最后决战中,舍命和猪妖同体,共同应敌。一个人其实有很多面,都在转念之间。
还是回到核心人物猪妖,故事中对他的原生家庭有多一些的叙事,也算是为他的人物性格多一些来龙去脉的交代。他的父亲有一个梦想,但是没有实现,终觉得自己人生遗憾,于是,家族的使命就交托在猪妖身上。最初的想入大王洞,到假扮唐僧取经,到最后不再假扮,我们为什么不能自己去取经的自我确认,因为他敢想,事情居然也按照他所想的一步一步被推进。在他的心中也许真的有一番大志向,在他做的过程中,他内在的善的力量不断被激发,他朝着自己内在的理想化一步一步迈进,把面具一层一层剥离,他逐步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尽管有短暂的迷失,但那句“我是齐天大圣”,唤醒了他内心的那个真正的自己,更想成为的自己。他一路高歌猛进,酣畅淋漓的完成了自己想要完成的大招。
剧中变化最大的两个人物,当然是猩猩和黄大仙。猩猩因为自幼父母被大王洞所害,心中充满恐惧,不敢离开山洞。在他们三人又哄又骗,强拉硬拽着上了路。他被赋予充满力量的齐天大圣的角色,从最初的言语的认同,到后期行为的塑造,以及他在看到朋友有难时所爆发出的惊人力量,他开始逐渐信任自己,并逐渐认同自己齐天大圣的角色。是他,在其他人被打败时颓废,自暴自弃,放弃自己的理想的时候,他执着的坚持。黄大仙呢?曾经的话痨,怎么就变得那么惜字如金了呢?当他要说话的时候,猪妖就让他磨刀。开始需要提醒,后来成为自觉,这也许便符合心理学所言的,要改变一个习惯,是用另一个习惯替代它,通过行为改变神经回路,于是模式也就不同了。但黄大仙这个人物的改变不光是行为,更重要的是人物的特质,他似乎从最开始浅薄的絮叨,逐渐变得智慧的沉稳,他知道自始至终的目标是取经,而不是唐僧肉,所以在道不同不与谋的时候,选择放下回家,似乎也是个轻松的面对。当语言变少,也许不是坏事,恰恰是减少某种循环或是自以为是,在沉默之处,也许会有某种智慧生起。
浪浪山的小妖怪,借由国人耳熟能详的唐僧取经演绎了一场四个小人物的大戏,不由得感叹编剧之匠心。每个人都有很多角色,个人的角色终是个角色,终有终了的时候。当某一刻发生的时候,角色被打回原形,褪去烙印,开启另一场未知的轮回。所以,不要把角色的行头套得太紧,可以戴,也可以不戴,可以是这个,也可以是那个,如此,岂不妙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