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文/有殷天乙汤孙师虎父
晋悼公的英年早逝,极其容易引起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争霸体系出现松动。虚岁年龄不超过十五岁即位的晋庄平公(清华简作“臧平公”)没有类似悼公早年寄居成周的经历,不过晋侯的卿大夫集团则十分优秀:
如表,此时晋国通常以三军将、佐作为六卿,其实际身份本指“六正”。表中所列六正中的前四位将在未来的四十四年之内依次成为晋国的正卿,为晋国带来一个政治相对稳定的时代。
1、另一套体系
除此之外仍有另一套直接服务于晋侯的近臣体系,才是真正发源于传统意义上的“六卿”体系:
......十六年春......平公即位,羊舌肸为傅,张君臣为中军司马,祁奚、韩襄、栾盈、士鞅为公族大夫 ,虞丘书为乘马御......(左传.襄公十六年)
可按照《周礼》六官的顺序整理如下表:
如表,将晋国《周礼》意义上的六卿逐一对照鲁国这一年的六卿格局:
可以发现类似鲁国的六卿配置,晋国除了拥有军行的六正之外也有一套类似的班子。其中,由于西周时期的晋釐侯名"司徒"而废此职改称"为政"兼任中军将;司马、司空成为中军将的直接属官,按照后来季武子的评价“叔向、女齐师保其君”,可知后来的中军司马女齐与太傅叔向共同负有作为国君近臣的责任;司寇一职在晋国虽然始终存在,不过影响远不及士师一职,所以季武子后来有所谓“伯瑕以为(赵孟)佐”的说法;公族大夫相当于大宗伯,一般有四人,晋平公即位时候以祁奚为长;而太傅叔向的工作还兼管负责外交工作的诸位行人。所以上述排名大致与鲁国的六卿体系相对应。
如果综合参考《传.襄十六年》文及后来季武子的叙述顺序:
......季武子曰:“晋......有赵孟以为大夫,有伯瑕以为佐,有史赵、师旷而咨度焉,有叔向、女齐以师保其君。其朝多君子......(左传.襄公三十年)
实际地位又可排序为:
如表,也即士师作为“为政”之佐,太傅、司马作为国君之师、保,而公族大夫和乘马御排名其后,不包括司空。除了“为政”同时兼中军将而拥有军行之外,其他诸位其实才是叔向口中“卿无军行”所指传统意义上的诸卿,不过在晋国当时的体制下一律被降格为大夫。
无论是相当于“六正”的“六卿”体系还是源自《周礼》六卿的晋侯近官体系,都以“为政”也即中军将作为首脑。此两大体系的并行和相互钳制,当为晋悼公在位期间所精心构建,保证了即便继任晋侯才能平庸也不至于被掌握军行的“六正”所架空,也是未来晋国政局长期得以维持稳定的基础。
2、鲁襄公十六年(前557)“湨梁之会”与“温之宴”
晋国内部格局确立之后,立刻召开诸侯会盟以落实之前谋划已久的争霸策略:
……会于湨梁。命归侵田。以我故,执邾宣公、莒犂比公,且曰:“通齐、楚之使。”……(左传.襄公十六年)
首先就是追究过去两年(前559-前558)莒、邾先后入侵鲁国东鄙、南鄙的责任,并扣押了两国国君为质要求其归还侵占鲁国的土地。注意此时虽然仍没有跟齐国撕破脸,也没有直接追究齐国“围成之役”的责任,但晋人明确指出邾、莒“通齐、楚之使”,此为敲打齐国必须收敛。
齐国参与此会的上卿高厚于恐慌之余仓皇逃离了会盟现场:
……晋侯与诸侯宴于温,使诸大夫舞,曰:“歌诗必类!”齐高厚之诗不类。荀偃怒,且曰:“诸侯有异志矣!”使诸大夫盟高厚,高厚逃归……(左传.襄公十六年)
荀偃一度试图努力挽救,并希望强迫高厚与诸侯大夫结盟。不过高厚明白齐、晋开战已经迫在眉睫,为了不欺骗神灵以及自保,所以直接拒绝结盟而逃跑。此会盟期间由司空叔孙豹辅佐鲁侯参会并与诸侯代表结盟:
……于是,叔孙豹、晋荀偃、宋向戌、卫宁殖、郑公孙虿、小邾之大夫盟曰:“同讨不庭……(左传.襄公十六年)
其中荀偃为晋国正卿,宋左师向戌、卫司徒宁殖、郑司马公孙虿都是介卿,而叔孙豹为司空排名第三。此会齐高厚的逃归标志着诸侯正式与齐决裂,不过在出兵伐齐之前晋国仍需要先解除来自南方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