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花了7个多小时一边读,一边写想法,一边又和书友的想法互动,终于读完了这本《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不得不说,我感觉自己真正进入了在线阅读的新时代。如果说以往的纸质阅读是一个人闷声在那儿翻动书页的话,那后来电子设备的出现让阅读变得更加便携,批注也变得更加方便,但这只是阅读形式上的改变。现在的新突破是,微信读书团队做到了围绕一本书,将所有读者产生的想法联系到了一起。就像你看某一个视频时会出现很多的弹幕来评论特定的片断,你在类似微信读书这样的在线阅读APP中阅读时,能看到其他读者对某段文字的想法。这些想法涉及很多类型,比如对生词句的解释、读者的个人经历感受、对原文的另一种表述、对原文的总结、打趣的评论等。这些想法虽然有时会拖延我看书的进程,但它们也加速了我更快地理解作者所写的某句话想要传达的意思。如果你没有体验过多人在线阅读这种新颖的阅读形式,不妨试一试。

说回对这本书的评价,这本书或许能给许多深陷自我认知障碍泥潭的人们带来重新面对生活的勇气。读完后,我思考着蛤蟆如何能够一步步从原本想死的糟糕状态转变成重拾面对生活和他人的勇气,并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出选择,也有能力按照自己的选择去生活。心理咨询是怎么在当中运作的呢?相信各位应该也很好奇。

遇到问题后的众生相

一个人本来好端端的,怎么突然就郁郁寡欢了呢?这到底是【突然】之间发生的,还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不妨从原文中动物朋友的描述以及我们读者看到的蛤蟆来进行一次前后对比:

曾经的蛤蟆:

蛤蟆一向是大家的开心果,一点儿小事就容易兴奋。

不管蛤蟆在做什么,他都会衣着光鲜得到了滑稽的份儿上。鼹鼠尤其记得蛤蟆对汽车的痴迷,还有他像模像样的兜风装扮:宽大的格子大衣和斗篷、亚麻面料的长风衣、一顶反戴的配套鸭舌帽、一副护目镜。和这一身行头相配的,是一副大大的黄色皮革长手套。

以前的他穿着时髦、偶尔打扮夸张,看上去神采奕奕,充满活力和生趣,活脱脱是一只非凡的蛤蟆。扎眼的花呢夹克衫、宽松的灯笼裤,还有粉色的利安德划船俱乐部蝶形领结,完美配合了他蹦跶的步子、招摇的身姿。

以前总爱抹一点儿高档古龙香水的蛤蟆。

非常自我和固执。

现在的蛤蟆:

一把椅子上摆着一大堆旧衣服……旧衣服底下是……是蛤蟆!

如今怎么就把自己弄成了这副可怜巴巴的样子?

蛤蟆的大眼睛半睁着,神色黯淡。他总爱在家穿的板球毛衣上沾满了食物的油渍。还有他的灯笼裤,以前总那么合身,此刻却像两只装土豆的麻袋一样从腰上松松垮垮地垂落。

现在这只不洗澡、不梳洗、毛衣上还粘着食物残渣的蛤蟆。

现在身上竟有些臭烘烘的。

从这里我们可以罗列出下面这张表,进而清晰地得出结论:蛤蟆前后的反差尤其大。曾经所在意的事情,现在一点儿都不在乎了,走向了反面。

曾经 现在
开心的、容易兴奋的 可怜巴巴的
衣着光鲜、注重外表 不洗澡、邋遢
神采奕奕、充满活力 眼睛半睁、神色黯淡
个性鲜明、自我外露 自我不外露

对于这样的状况,蛤蟆的朋友又有什么反应呢?

  • 鼹鼠:认为蛤蟆也许是肠胃不舒服
  • 河鼠:认为蛤蟆深陷抑郁,有可能会做傻事,需要进行心理咨询。
  • 獾:预料之中,认为蛤蟆时刻需要朋友的忠告,离了朋友就会变得愚蠢,产生病态的念头。需要他去醍醐灌顶。

朋友们做了如下行为,可蛤蟆没有好转:

精心照料了他,接着鼓励他,然后严正告知他必须振作起来。最后,他们把蛤蟆将要面临的凄惨前景讲得明明白白,用能言善辩的獾的原话说,这些坏事都会降临,除非蛤蟆“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然而这些对蛤蟆都没用。

至此,我们依旧没有弄明白蛤蟆遇到了什么问题。但是,我们可以推测出,蛤蟆不是因为某一具体的事件而沦落至此。应该是一个存在已久但得不到解决的问题至始至终困扰着他。

不过这里比较有收获的便是蛤蟆朋友们的反应折射出了我们生活中周围人遇到此类事件的态度和做法。首先,蛤蟆的前后反差都能被朋友们觉察到,但每一位朋友都映射了不同的原型:

  • 鼹鼠:这类人认为他人糟糕的精神状态仅仅是由生活作息不规律导致的,寄希望于他人能够自然恢复到以前的状态。同时,也不敢往心理问题的方面去设想他人的处境。心理遇到问题,似乎是一件难以启齿的羞愧之事。
  • 河鼠:这类人能够体会到他人的艰难处境,同时思维比较开放,愿意向外界求助。
  • :这类人会将他人的糟糕状态视作他人咎由自取得来的,认为他人没有自我成长的空间,一切都得听睿智贤者的劝导才能走上正途。

遇到了什么问题

在半推半就之下,蛤蟆终于见到了咨询师。从此,蛤蟆的世界观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与其说蛤蟆遇到了问题,想要寻求帮助。倒不如说,蛤蟆实际上缺少能够解决自己所面临问题的认知和能力。咨询师并不直接帮助蛤蟆解决问题,也不直接提供具体的建议和做法,而是帮助来访者主动获得新的认知和能力,以此依靠来访者自己解决问题,或者认知改变后,曾经的问题已然不是问题了。按照时间线,我梳理出了蛤蟆在与咨询师互动的过程中获得了哪些新认知,这些认知又是怎么转化成行动,一步步帮助他走出当前的泥潭。

新认知1:拯救自己不仅仅靠咨询师(他人),最终要靠自己。

来访者的旧认知:

  • 希望咨询师能够直接给出解决办法,自己无需努力

蛤蟆一上来就想要咨询师能够给他办法,让他好受一点。但咨询师并没有如他所愿——像朋友一样告诉他该怎么做,而是不断地反问蛤蟆。

  • 自己不对咨询负责,只是为了满足朋友的期望,被动地接受咨询

不仅如此,蛤蟆还把来咨询的原因归为三个朋友的要求,并不是发自内心自己主动要来寻求帮助。

咨询师使用的技能:

  • 沉默,不急于表达自己,给来访者和自己更多的深入思考的时间。

蛤蟆早已习惯人们同他说话,正等着苍鹭开启一场冗长的训诫,可什么动静也没有。这一阵沉默让蛤蟆感到血液涌上头部,仿佛房间里的紧张气氛也瞬间加剧了。

  • 在什么都不知道的前提下,使用提问与倾听,了解来访者的咨询动机和来访者的感受。

你感觉不好受?
你为什么来这儿?
谁是我的来访者?

  • 澄清咨询中来访者和咨询师之间的合作关系,合作的前提是自发。

心理咨询向来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咨询师和来访者双方都得出于自愿。所以这就意味着,只有当你是为自己而不是为取悦朋友们才想咨询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合作。

  • 在来访者停留在旧观念时,果断终止后续的咨询行为,避免进行无意义的咨询。

谢谢你,但恐怕这样行不通。我建议今天会谈后就结束咨询,就当是一次体验。

  • 在来访者担忧时,表达自己对人的基本信念。

蛤蟆先生,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我无法保证事情一定会变好,但我可以承诺的是,我会对你倾注我全身心的关注,我也希望你对咨询是全心投入的。

新认知2:要学着【感知】自己的情绪

来访者的旧认知:

  • 从没有有意识地想过自己的情绪和感受,自己的感受被自己忽略了

和许多人一样,他从未有意识地用这样的方式来看待过自己的情绪,所以很难用语言来形容,更别提对别人说了

咨询师使用的技能:

  • 使用等级评定法让来访者表达自己的情绪所处的好坏状态。

假设我们有一种温度计,可以用来测量你现在的感受。温度计有10个刻度,最低为1,代表你感觉非常糟糕,可能还有自杀的想法。中间是5,代表你感觉还不算太糟。最高为10,表示你非常愉悦。
你觉得自己处在1到10的哪个位置?

  • 用提问引导来访者进一步用语言描述出自己当下的感觉。

“那么,你现在感觉怎么样?”咨询师又一次问了同一个问题。

“所以在当时的情形下,你有怎样的感受?”

  • 允许来访者表达伤心的情绪,并提供帮助。

咨询师把纸巾盒推给了蛤蟆。

  • 用语言告知来访者,自己会倾听。

“说来话长。”蛤蟆回答。
“我在听。”咨询师说。

新认知3:我感觉自己很糟糕,然后又去讨好别人的行为模式表明我处在【儿童自我状态】,属于其中的【适应型儿童】类型

来访者的旧认知:

  • 当自己被指责时,我会心里默默伤心,同时念着别人的好,而不去和他们撕破脸,我要让别人重新喜欢上我,于是就委屈自己来顺应他们。我自己压根儿就没注意自己处在什么状态下,我只知道我就是这样作出反应的,我不知道我还可以有其他的反应方式,或者说其他的【状态】可以进入。

让他们重新喜欢上我就行。所以我承认自己就是个十足的混蛋,还向河鼠保证会改正我的行为举止。

他的指责让我特别难过,我一下子哭了出来,什么话也说不出来。”

“可好像那样还不足以羞辱我,獾接着说,我父亲让他不要告诉我,因为——我现在还清楚记得他说的话——‘他是个好孩子,可生性轻浮善变!’在场的人们都看着我,我只好摆出一脸无畏的样子,胡说了一堆话来掩饰我的尴尬,可其实我内心觉得被狠狠羞辱了。”

  • 某些特定的词语和场景会让我无意识地就进入【儿童自我状态】,然后我就如童年的我那样去表演。

“噢,不!”蛤蟆回答,他看上去十分焦虑,“别留作业!我一向讨厌预习。这个礼拜我可能没法做任何作业。实际上我刚想起来我还有很多活儿要干,我可能还得去趟镇上。还有别的一大堆事儿。”他怯怯地加了最后那句。随之而来的是两人良久的沉默。

咨询师使用的技能:

  • 切换成老师角色(讲解模式),退出咨询师角色(倾听模式),普及人会进入某一种【状态】或【角色】,再开展行动。我们并不是至始至终不变的,我们的【状态】可以变化。

而当我们问‘他处于什么状态’时,我们其实是在问‘他存在的模式是什么’。所以当我说一个人处在‘儿童自我状态’时,我是指他的行为和感受都像一个孩子。

“没有好坏,”苍鹭答道,“只是用来描述一个人实际的状态。也许更好的一个问题是:‘处于儿童状态会有什么样的效果?’”

  • 继续进入老师角色,但和来访者有问有答,结合来访者的生活经验,普及儿童的基本情感。

快乐和深情、愤怒、悲伤、恐惧,共四种

如果我看到有人非常深情,或者发怒、悲伤和害怕,我就能说这人正处在‘自然型儿童’的状态里。是这样吗?”

“确实如此。人们进入儿童状态后,他们的感受和行为都和小时候的自己如出一辙,与实际年龄并没有关系。”

一个孩子的自然行为混合了上述几种基本情感。

  • 继续进入老师角色,普及儿童自我状态的两种形态:自然型儿童、【适应型儿童】。涉及适应型儿童产生的原因,以及童年早期形成的策略对今后成人生活的重要意义。

“但在这个过程中也有其他的因素参与进来,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父母,他们从一开始就对这个孩子的意识产生影响。婴儿做的几乎所有事情都会引发母亲或父亲的某些反应,这些反应对孩子具有深远的影响。

大多数的父母会尽最大的努力来养育孩子,很少有父母要故意伤害自己的孩子。可是,父母也是人,会不可避免地把他们的观念和行为传递给后代,正如他们一定会把自己的基因传给下一代一样。所以孩子们要学会的是,如何应对和防御因此而产生的后果。”

“嗯,当然了,婴幼儿确实不能用逻辑或有意识地去想明白这些问题,”苍鹭说,“但他们会从经验中学习。这样的学习不仅涉及用头脑思考,也涉及全部的自我。我们学到的是一种生存的策略,并发展出一套行为来应对父母和其他人。

这意味着每一个婴儿都必须学习如何调整他的基本行为,来应对自己所处的初始状况。这些调整,就像原子核一样,以后我们所有的行为都围绕着这个核心形成和发展。当然,人生后面阶段的许多其他事件也会对我们造成影响,但这些最早期的经历塑造了人格的雏形,所以我们无法否认也无法忘记它们。

“我想,真正让人惊讶的是我们成年后有多少行为是从童年学来的。你只要想一想,就会发现这其实非常明显。童年体验到的最强烈的情绪,不可避免地变成我们成年后经常有的感受。有诗人曾说‘孩子是成年人的父亲’,或许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父母若是严厉挑剔,这个孩子就必须学习如何应对他们,他会将自然行为调整为最能适应现状的行为。所以这个孩子最有可能做什么?”

我们会将三原色的色调调暗,使它们看上去柔和,以利于生存,同时也借此保护我们个体的完整性。这就意味着我们得学会处理愤怒,包括父母的愤怒,还有我们自己的。

“要找到答案,”苍鹭说,“我们要用头脑和逻辑思考。我来问你个问题:倘若一个人被比自己强大许多倍还无法逃离的人欺凌和伤害,他可能会做出怎样的反应?”
蛤蟆想了一会儿说:“如果这个人确实没有力量,就必须学习顺从压迫者。不然可能无法生活下去。”

“我猜,如果你被迫顺从某个人,就意味着你不与他争辩。你照他们说的去做,而且同意他们的想法。”蛤蟆缓缓地说。

  • 帮助来访者总结适应型儿童的基本行为是顺从(按照父母及他人的要求做)。据此,还衍生出了其他的行为:

    • 同意对方(认同父母及他人的观点,在与他人矛盾之时)
    • 取悦对方(让父母及他人高兴,避免责罚自己)
    • 炫耀自己(求得父母及他人的关注)
    • 表现得浮夸、愚蠢(求得父母及他人的关注)
    • 先别人一步道歉(为了安抚对方的情绪,即便自己没错)
    • 依赖对方(无法自己做决定,在方方面面无法离开别人)
      • 这种依赖行为还可以作为衡量一个人是否真正成长的标志。因为在咨询师看来,成长的本质是减少并打破这种和他人的依赖关系,变得独立自主。这也是“成人状态”的特点。
  • 在来访者不理解婴儿如何应对生活并对自己的天生行为作出调整时,咨询师使用了对方更易理解的打比方的方法,将婴儿阶段类比成一个科幻小故事。

“想象在一个很小的星球上只住着三个人:你和其他两个人。那两个人的身高比你高一倍还多,所有的事情你都得完完全全依赖他们,不光是吃喝,你的情感需求都得靠他们来满足。他们通常都对你很好,你也用爱来回应他们。但有些时候,他们会对你生气,这让你感到害怕和不快。他们是那么的高大有力,所以你感到很无助。你怎么看这个故事?”

“我不太喜欢这个故事。如果那个人是我,我会造一艘宇宙飞船,以最快的速度逃离那两个家伙。”

“不幸的是,你没法逃离。所以你只能忍受这个状况,同时学习如何尽你所能地去应对。”

蛤蟆已经明白了故事的内涵:“那也就是说,我得学着调整自己的行为来适应这个特定的情形。”

  • 在来访者感受不好的时候,及时做冷处理,留给对方思考的空间,去真正消化、理解。避免一味地将新的概念灌输给来访者。(说实在的,学校的教育有时候真的会在一天之内灌输太多概念,以至于理解慢的小朋友就逐渐被甩在后面了。身为教育工作者和父母,我们一定要耐心帮助孩子们掌握各种重要的概念。)

“既然这样,我们最好先停在这里。”苍鹭说。就这样,他们结束了面谈。

  • 不仅分析来访者身上曾经发生过的事件,同时也结合当下的咨询场景进行分析。让来访者实时地感受到自己的儿童状态是如何运作的。

“所以当我说要给你布置作业时,你处于什么状态?”苍鹭问。

“儿童,”蛤蟆迅速回答,“过去所有的恐惧和焦虑全都涌上心头。苍鹭先生,是不是我有什么问题,才会有那样的表现?”

“不,当然不是。”苍鹭温和地说道,“我们都会因为某些词或某些场景而触发童年的感受。我猜大家最有共鸣的触发词就是‘牙医’吧。”

  • 与来访者共情,设身处地站在对方曾经的处境中去感受对方的遭遇和心情,让来访者感觉到被支持、理解,并获得力量。

苍鹭紧紧注视着蛤蟆,他意识到,此时此刻,蛤蟆的声音和样子与说出的话完全吻合。蛤蟆看上去、听上去都那么悲伤,连他的情绪也明显像个极度悲伤的孩子。这种悲伤深深感染了苍鹭,他静静坐着,尽力走进蛤蟆的回忆,去体验蛤蟆的悲伤——这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最大程度的感同身受,这便是所谓的“共情”。蛤蟆也感觉到了,这无声的支持和理解带给他直击灵魂的力量。

新认知4:如果我不喜欢现在的自己,那我得更好地理解自己,【理解自己的情绪】,允许它们的存在,而不是一味地否认它们,并学习处理情绪

来访者的旧认知:

  • 当别人做了让我不舒服的事情后,由于【我总感觉是自己不够好】、【我还依赖着别人】、【别人比自己成功】、【别人威胁我】……等这些原因,我需要无视、压抑自己愤怒的情绪,来换得对方的认同。 我产生愤怒或不快的情绪是不被允许的,不应该的,如果有的话会让我感觉到内疚。

这些记忆擅自闯入了蛤蟆的脑海里,而在这些记忆底下,一股愤怒正在累积,强烈却无力。无力是因为他不确定他在对谁愤怒,或者对什么事情愤怒。

父母想必为他付出了最大的努力,而今他住的漂亮庄园也是从父母那儿继承来的。之后父母还确保蛤蟆的生活费绰绰有余。更让他为难的是,父母都已去世好一段时间了!他们活着时蛤蟆都自觉很难生他们的气,何况现在他们都已不在人世,就更难了!可他内心的愤怒情绪却不肯消退。

“所以哭也没关系吗?”蛤蟆问,“我记得父亲完全不允许我哭。我一哭,他就会说:‘马上停下来,不然我就要对你发怒了!’所以我当然就停了下来。”

首先,他之前并没有在想愤怒的事。其次,他发现在任何时候都很难承认自己感到愤怒。他总觉得如果别人知道他生气了,他就会受到惩罚。结果就是他吞下了怒火,却化成了内疚。

  • 对内不许可愤怒的存在,因为我要满足自己被接纳被认可的需要;而从对外的角度来讲,愤怒这一种基本情绪具有攻击性,肯定会带给别人伤害。我不允许自己产生愤怒的情绪。

蛤蟆立刻回应道:“这是不可能的,愤怒一定是有攻击性的,这是愤怒的定义啊。也许答案更可能是这样:我学会了完全压抑我的愤怒?”

咨询师使用的技能:

  • 通过惯常的提问引导来访者说出自己的感受、感觉、近况、状态。

在片刻的安静后,苍鹭开口说道:“你一定对此感到非常愤怒吧。”

  • 继续引导来访者思考【自己的情绪和行为由谁来决定】这一问题。

“你现在可以选择,”苍鹭非常严肃地说,“你是要听从你已经死了的父亲的声音,还是要允许自己做主?”

  • 和来访者一同探索童年(因为童年时期的重要他人,以及自己形成的行为模式对今后整个人生有深远的影响),着重探索童年中对来访者影响比较重大的人物和事件。

“我相信你准备好了,我们现在开始。蛤蟆,你的童年里谁对你影响最大?”

“我们先谈谈你的父母。你的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

苍鹭问:“那么,你母亲是怎样的人?”

  • 引入【怎么处理情绪】的概念。因为很多人只是随着事件的发生自然而然地产生情绪(这一条件反射早在人生初期就形成了,因此我们很多人意识不到自己的情绪是怎么来的,更别说去有意识地处理、应对某种情绪)。同时,人们的行为也被产生的情绪决定着,所以糟糕的行为来自情绪不好的时候做的决定,合理的行为往往产生于情绪稳定之时

“那你是怎么处理愤怒情绪的呢?”苍鹭问。
蛤蟆坐直了身子,重重地咽了下口水:“呃,嗯,你说的愤怒到底指什么?”

  • 提供处理情绪的具体方法,这里涉及到的情绪是【愤怒】,是与心理困扰关系最密切的情绪。人之所以会抑郁、不开心、对生活毫无兴趣,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愤怒带来的负能量逐渐积累而不能外泄,最后演变成攻击自我,对自己失去信心,从而也丢失了活下去的勇气。书中提供的处理愤怒的合理方式为【不带攻击性地发火】。这里把愤怒积压比作煤气瓶发烫来探讨愤怒的形成和处理的最佳方式。

愤怒是我们行为的必要组成部分,不可能完全压抑下去。

我们换一个比喻,这次用科学来打比方。想象一个煤气罐开始发烫,压力越来越大,有爆炸的危险,怎样可以迅速减压?

【剧烈的泄压方式】
“很明显,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尽可能把阀门开到最大,让气体能以最大强度喷射出来。”
“是这样的,这也是有些人应对愤怒的方式。他们像喷射气体一样,瞄准一个选定的目标释放愤怒,然后再恢复常态。可是,他们忘记或者故意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这样的方式会造成伤害,还会对人际关系造成不利。”

【柔和的泄压方式】
还是刚才的例子,煤气罐发热后,内部压力也变大了,有没有别的不那么剧烈的办法来减压?
“我想,如果要更小心一点儿的话,你就慢慢打开阀门好了,这样就能让气体在一段时间里慢慢渗漏出来。这是不是你想说的?”
“确实如此。蛤蟆,发现了吗,你快找到答案了!你和其他很多人学到的,就是如何不带攻击性地发火。你采取的方法就是用缓和的方式来释放愤怒,让别人几乎觉察不到,这样就不会让任何人不安。”

  • 提供具体的缓和释放愤怒的方法
叛逆 撒泼 怄气 任性 郁闷 拖延 厌烦 退缩 忽略 压抑
10 9 8 7 6 5 4 3 2 1

从10至1,愤怒带有的向外的攻击性逐渐减弱(可能转化成向内攻击),释放愤怒的方式逐渐缓和,逐渐从“向外”过渡到“向内”。

撒泼正是表达愤怒的一种幼稚的方式。就像孩子听到大人说‘不行,你不能这样!’这让孩子非常愤怒,同时又感到无助,因为对那个让他生气的大人,孩子没法用暴力或者带有攻击性的行为去回应,所以唯一能做的就是躺倒在地,又踢又叫。

蛤蟆,在我看来,‘适应型儿童’的所有行为里,怄气是最能说明怎样用时间来稀释愤怒的例子。通常这是孩子在权威之下无法随心所欲才做出的反应。成年人或许会因为输掉一场权力斗争而生闷气,也是同样道理。说白了,怄气是输家在对强大的赢家做出反应。

新认知5:父母或他人对我不带一丝尊重的无情批评与挑剔,或倚老卖老。这表明他们处在【父母自我状态】,也被情绪掌控,并不理性。而我自身也会处于父母状态中,该状态下的我所挑剔的对象竟然是我自己。

来访者的旧认知:

  • 面对“父母”的挑剔,我总感觉羞愧难当,我会去顺从看着像父母的人,来逃避他们的责备和惩罚。

“蛤蟆,你能把电视关了吗?影响我思考。”獾又加了一句,“现在看电视还早了点儿,不是吗?六点前我从来不开电视,开了也只看新闻,没有什么值得看的。”
蛤蟆立刻关掉了讨人厌的电视。

“只有番红花吗?”獾惊讶地说,“你该看看我的水仙花,一把一把地开!”
可怜的蛤蟆,他的水仙才刚长花苞。想到自己园艺活儿那么差劲,蛤蟆感到羞愧难当。

“可你还是老样子,蛤蟆,”獾严厉地说道,“你要是听一声劝,改一改多好。”
“对不起。”蛤蟆木然地说。他顺从地坐下来,等着獾继续数落他。

“是的,但如果你因健康原因辞去校董的位子,就不用选举了,校区牧师说他能增补我为董事会成员。所以蛤蟆,我想你现在就可以动笔写辞职信了,我会直接交给牧师,省去你寄信的麻烦。”
可他转念一想,也许獾终究是对的,也许自己应该辞职让獾接管,獾肯定会对工作投入大量精力。

  • 我只会进入儿童自我状态,不会进入其他状态。

“好吧,接下来的问题听着就不那么聪明了。这个问题就是:我的‘挑剔型父母’去哪儿了?你说过,每个人都有‘父母状态’,这来自年幼时父母的言行和对待我们的方式。这很好地帮我解释了老獾和其他人的做法。那么我呢?我的‘父母状态’在哪儿?说实话我觉得我压根儿没有。

咨询师使用的技能:

  • 和对方讨论,之所以他人能够进入父母自我状态,也和来访者本身有关。来访者的儿童自我状态和他人的父母自我状态就像是两个事先设定的角色,一起【合作共谋】了两人之间的演出。至于两个人各展现出的一些行为可以看作是各自玩的游戏。比如一个专门扮演被欺负的角色,另一个扮演咄咄逼人的角色。

苍鹭最终打破了沉默:“我们现在继续吧?你之前一直在跟我说獾的来访,还有他带给你的感受。那么我来问你这个问题:你认为他来访时处于哪一种状态?”
“他一定不是处在‘儿童自我状态’里,这是肯定的。”蛤蟆说,“很难相信他也曾是个孩子。他总让我想起我父亲。”
“答得很好,蛤蟆。我认为你说得完全正确。实际上,獾处在‘父母自我状态’中。”

  • 和来访者讨论【父母自我状态】在不同人身上的运作方式。用将父母状态比作“法官”的方式以方便来访者理解父母状态的运作方式。

接着,苍鹭说:“现在,我们来界定一下这个问题。”他写道:
1.每个人都有“父母自我状态”。
2.似乎没有证据显示蛤蟆有“父母自我状态”。
“我并不认为你没有。实际上,我认为你有一个非常强大的‘父母状态’。问题是‘它是怎么运作的?’很显然,你的‘父母状态’运作起来和獾的方式非常不同。”

“所以你在审判谁,蛤蟆?”
“这就是问题的关键啊,”蛤蟆恼怒地说,“我不审判谁。我就不是那种人。”
“蛤蟆,请你再想一想好吗?问问你自己,‘你在审判谁?’”
在良久的沉默后,蛤蟆低声说:“我想我明白你的意思了。你是说,我在审判我自己?”

来访者的行为改变:

  • 开始考虑自己的感受,也能够采用自己能接受的方式对獾说【不】。

“没有,我没去找他,”蛤蟆说,“我觉得如果见到他,我准会输。我的确很幼稚,我承认,确实是这样。所以我给他留了张便条,告诉他经过再三思考,我不会辞职,因为我身体好多了。如果他愿意,可以等到九月董事会重选时毛遂自荐,到时再见分晓。”

“要不下次打桥牌?”河鼠提了个建议,他打得一手好牌,还教会了鼹鼠桥牌的基本规则。
“我们三缺一呢。”鼹鼠说。
“别叫老獾。”蛤蟆强硬地说。

新认知6:我还可以选择进入一个更好的状态【成人状态】

来访者的旧认知:

  • 我对当前的处境无能为力,我什么都做不了,我无法进行任何行动,作出任何改变,我只能接受这样的安排。唯一能做的就是,我只能责怪别人对我苛责,责怪自己没用,责怪命运的不公。

“第一个要怪的就是老獾,然后是河鼠。鼹鼠,多少也得怪。我告诉过你,他们每一个都是怎么可怕地对待我的,当我从……”他停了一下,“当我外出回来的时候。然后你让我看到,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是父母待我的方式让我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我知道他们也许是无心的,可我还是得怪他们。没别人了,我就是要怪他们。我过的是什么糟糕的人生啊。”蛤蟆生着气,落下辛酸的泪水。“不公平,”他说,“一点儿都不公平。”随后他又抽泣起来。

咨询师使用的技能:

  • 进入教师角色,和来访者辨析自我状态的三种类型之间区别。并告知来访者:每种状态都是由人自行进入的,没有人能强制另一个人进入自我的某一种状态。
  • 阐明咨询师无法直接替来访者做决定,下一步怎么做只能由来访者自己才能决定。再一次引导来访者认知到【自己才是解决自己问题的负责人】,自己要主动去解决问题。【责怪】是没有能力的儿童使用的手段,儿童不是责怪他人,就是责怪自己。但成人状态下,理智的决定永远都是【负起责任,开始行动,改变处境】。
  • 对于来访者责怪他人这一情况,咨询师引导来访者试着去理解,去原谅对方。然后把注意力放到自己身上,放到解决问题的行动上来。

“‘成人自我状态’指我们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它让我们能应对此时此地正在发生的现实状况。”苍鹭回答。
“意思是,在这个状态下,我们能计划、考虑、决定、行动,我们能理性而合理地行事。处于这个状态时,我们所有的知识和技能都能为自己所用,而不再被脑子里父母过去的声音所驱使,也不会被童年的情绪所围困。相反,我们能思考当下的状况,基于事实来决定要怎么做。”

“在成功的人生里,这三种状态都是必需的。它们已经演化了千百年,所以每一种状态肯定都很重要,都对生存有价值。不过,我们可以说的是,‘成人状态’有它的特殊重要性。”
只有在‘成人自我状态’里,才能学到关于自我的新知识。”

在‘儿童状态’时,你会体验到童年的感受,好的坏的都有。你会再现过去的情形,再次体验过去的情绪,可你学不到任何新的东西。

当你处在‘父母状态’时,基本上你不是在挑剔就是在教育别人。不管是哪种,你都在用言行重复从父母那里学来的观念和价值观,你会想证明给别人看,让别人接受你的观念和价值观。这种确信无疑的状态,就没法给新知识和新理念留出一席之地。旧的思想主宰着你,这就是为什么单靠争论不能改变一个人的想法,只会让人更固执己见。”

新认知7:童年的经历使我的人生坐标落在“我不好,你好”这一象限中,使我经常责备自己,羡慕别人。我会玩很多【游戏】,来证明我处在这样的象限中,从而更进一步使自己对生活和自身失去信心,失去控制权。

来访者的旧认知:

  • 感觉自己没有价值,生活一团糟,和朋友比起来,自己是个笑话

蛤蟆的越狱、抢马、盗车事件,让他觉得自己很难堪,大家都在议论他。

自己的历险记吸引不到朋友的倾听,同时还被指责

  • 我没有价值,而别人非常有价值,我得把机会让给别人,即便我喜欢这样的机会降临到我头上。即便我违背自己的心意,我还是要成全别人,我根本没意识到自己总在玩PLOM游戏(Pool Little Old Me,可怜弱小的我呀)

于是蛤蟆就把獾来访的事儿一五一十地告诉了苍鹭,还说了獾怎么劝他退出董事会。“这件事情给你带来什么感觉?”苍鹭问。“很糟糕,似乎我对自己对别人都没什么价值。我刚下决心准备把辞职信寄给校区牧师,这样对大家都好。”

  • 我做什么事情最好问一下有经验的充满智慧的长辈式的人物,这样我才能做得好。

“你介意我现在稍微走动一下吗?”蛤蟆问,“我的背有点儿疼。”

咨询师使用的技能:

  • 尊重来访者的需求,表明咨询师和他人都没有权力决定来访者做什么或不做什么,告知来访者他自己有能力跟随自己的心意作出决定。

苍鹭看上去很严肃。“你要不要为自己做决定,我说了不算。蛤蟆,你自己想要做什么?”

  • 进入教师角色,向来访者普及:人类在生命早期(0~6岁)在和父母和周围环境的互动过程中,形成的对自己对世界的看法和信念,会导致他们在今后很容易进入由此人生坐标划分出的4个象限中的某一个。每一坐标下的人,都会玩一些固定套路的游戏。

    • 我好;你也好。(自信自爱、合作共赢的人生坐标)
      • 你觉得自己是好的,也相信别人是好的,那就得靠行为和态度持续地对自己和别人展示出来。而这个选择肯定不能给你庇护,免于‘残暴命运如投石飞箭般的摧残’
    • 我好;你不好。(骄傲自大,用道德谴责他人的人生坐标,不会抑郁,愤怒对外)
      • 老师对学生玩的游戏:猜猜我在想什么
      • NIGYYSOB(我抓到你了,你个坏蛋)
      • 你为什么总让我失望?
      • 你怎么敢?
      • 谋杀(最极端的游戏)
    • 我不好;你好。(自卑的人生坐标,容易抑郁,向内攻击)
      • 我对他人玩的游戏:PLOM(可怜弱小的我呀)
      • 不论我做什么都要爱我
      • 酗酒
      • 自杀(最极端的游戏)
    • 我不好;你也不好。(自卑嫉妒的人生坐标)
      • 报复社会
      • 同归于尽
  • 向来访者介绍处于【我不好,你好】这个象限中的人经常会玩的【游戏】——一些能够证明自己所执信念的固定行为模式。当特定的事物或情境出现,就能引起人的条件发射,无意识地作出符合心理预期的行为。顺带引入了【自证预言】的概念,让来访者认识到游戏的本质是一次次自证预言——即通过参与游戏,达到游戏结果,结果反过来证明自己对世界的已有看法。

“当然了,我说的是一种长期重复的行为,这种行为可能持续一辈子,这类行为就被称为游戏。实际上,刚才说的这种游戏叫‘酗酒’。”
“游戏!”蛤蟆惊呼,“这听上去可不像个游戏。”
“这是心理游戏,”苍鹭回答,“有本很出名的书叫《人间游戏》,命名并描述了一百种心理游戏,‘酗酒’是其中的一种。玩这类游戏的必然后果是,玩家最终会产生糟糕的、不快乐的情绪。”

  • 游戏分成积极游戏和恶意的游戏。恶意的游戏,只会让人产生糟糕的情绪,同时维护原有的人生坐标(人生坐标其实有点像世界观)

“所以你说的肯定不是‘快乐的游戏’,对吧?”蛤蟆说,“而是‘恶意的游戏’。”

“确实如此。这类游戏的发起基本上都不是出于真诚,不像正常游戏那样只是让人觉得兴奋好玩,而是会产生非常戏剧化的结果。表面看起来实事求是,其实真正的意图却并不正大光明。游戏体现在两个层面:在社交层面上,似乎一切都是公开诚实的。而游戏玩家的真正动机却隐藏在心理层面,同时也隐藏着欺骗。至于游戏的必然后果呢,全都是让人产生负面情绪。”

来访者的新行为:

  • 能够直接对咨询师发火,宣泄愤怒情绪,造成紧张的人际关系,并且拥有勇气去面对这样的紧张关系,还坚持着自己的看法不变,不会为了缓和关系而收回自己说过的话。

“你的话听着是在防御,我可没有攻击你。但不得不说,此时此刻,我对你很生气,而且已经有一阵了,现在我要把火都发出来。”
苍鹭努力掩饰,却还是面露惊讶。
蛤蟆继续说道:“你好像总要让我承认错误和失败,可你从没直说你是怎么看我的。一直以来你都在说:‘你怎么看,蛤蟆?你感觉怎么样,蛤蟆?’你从来不告诉我你是怎么看我的,难道你不是资质合格的咨询师吗?我都搞不懂那是什么意思。有时候,你那样子就像我父亲。好吧,我想我受够了!”他坐在椅子上,与苍鹭直接对峙。
咨询室里鸦雀无声。终于,苍鹭开口说:“那么,对此你打算怎么做呢?”
蛤蟆几乎要爆发了:“你又来了,又在问问题。告诉你,我受够了你一堆该死的问题。”

终于,蛤蟆开口说:“对不起,但我不是在道歉。我一直想对你说那番话,看来刚才找对了时机。你能理解吗?”
“我想是的。你要获得谅解吗?”
“我不要,我坚持之前说过的话。不过我想,我们的咨询到这里也该结束了?”

新认知8:有人愿意倾听我的人生故事,去真正地懂我

来访者旧认知:

  • 没有人会在乎我的人生故事,这样糟糕的人生只有我自己知道,只会永远地埋在我的心底。

“我想,其实我特别想。我想把我的整个人生经历说给你听。我还从没对别人说过。倒不是我的人生有多精彩,实际上很平常,我只是想有个机会把我经历的事儿跟别人说一说,一次就好。这样你就能懂我了。”

咨询师使用的技能:

  • 愿闻其详,认真倾听。其实本文中罗列出的很多心理咨询师的技能也可被你我使用。我们只需要抽出那么一段空闲时间,你也许就能去理解一个人,去拉近与这个人的关系,去放下可能因为某一个偶然事件而生出的芥蒂,去重新理解对方,去实现共赢。

“很好,下周的面谈我们就这么办。由你来讲故事——‘蛤蟆的人生故事’,你说我听,如何?”

新认知9:比智商更重要的是情商,也就是【情感智力】,它能拓展我们的人生上限,与人【共生】

来访者的旧认知:

  • 人们依靠理智学习知识,不会从情感中学习。

“这听着和理智背道而驰啊,如果人们真是从情绪、情感中学习,那我们的中学和大学还有什么用呢?学校不正是教人用理智而非情感去学习吗?难道我们不用学习放下情绪去解决问题吗?”

咨询师使用的技能:

  • 向来访者介绍情感智力对一个人的重要意义。

“那么高情商的人是怎么样的?”蛤蟆问。
“概括而言,他们都有强大的自我意识,了解自己的情感。他们能管理情绪,能从悲伤和不幸中重新振作。但也许最重要的是,他们能控制冲动,也懂得延迟满足,从而避免轻率的决定和不妥的行为。”

“关于情商还有别的吗?”
“有。情商和理解别人有关,一个高情商的人能辨识他人的感受,这种技能称为‘共情’。但也许情感智力中最大的技能是通过理解和回应对方的情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说到这里,我就要在面谈结束前再说最后一个要点。”
蛤蟆正襟危坐,全神贯注地聆听着。
“情感智力能让你在自我成长和完善的路上走得更远,因为它将带你从独立的个体走向【共生】的关系。”
“确切的意思是什么?”
“独立性隐含了做自己的自豪感,还包括独特的才能、与众不同的部分。独立的人时刻守护新发现的自主权,如同一个曾被殖民的国家重获自由一样。这当然没错,但共生性则体现出成熟和自我接纳,还包括求同存异地接纳他人。共生性可以让你在社交和工作上与别人有效联结,协同合作。”

问题解决了吗

作为来访者的蛤蟆最终能够重拾勇气,开始规划并期待未来的生活,足以说明蛤蟆已经完完全全恢复了。用【恢复】这个词也许会给人感觉蛤蟆好像重新回到了之前没有心理困扰的状态,这是不准确的。用【成长】或许会更加妥当一些,因为咨询前后的蛤蟆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这些改变发生于蛤蟆不断地对自我进行探索——了解了自己处于什么样的状态,秉持着什么样的人生信念,以及自己为什么会一步步在过往经历中逐渐形成以【适应型儿童状态】为主导的人格结构和秉持【我不好你好】这一人生信念。以及最终意识到自己可以自由选择进入一个更加理性、更加自爱的【成人状态】和秉持更有意义的人生信念【我好你也好】。

“最初来这里时,你对人非常依赖,正如你自己形容的那样,像个孩子。你期望我来给你答案,你看我的眼神总像孩子寻求父母的认可。当然,我尽量不那么做,所以总是问:‘你怎么看?你感觉怎么样?’我总把问题抛回给你,你对此很生气。”

“是吗?那为什么上次发怒对我很有意义?”
“因为你把对父亲的情感转移到我身上,这叫作‘移情’。通过对我表达自己的想法,你终于也能对他表达了。你真正找到了力量和勇气,表现得像个男人,而不再是个男孩。那是个转折点,你成长了,也成年了,在你宣告对自己拥有主权的那刻起,你便能独立行事了。”
过了一会儿后,蛤蟆说:“我懂了,你的意思是,在我们的咨询过程里,我从依赖变成了对抗依赖,然后最终走入了独立的状态。这么说对吗?”

这本书为什么会畅销

一个比喻

当书中提到儿童和父母之间的关系时,里面举的一个例子真的如醍醐灌顶。它一下子就让人看清楚了孩子在与父母相处过程中所处的被动局面。

“想象在一个很小的星球上只住着三个人:你和其他两个人。那两个人的身高比你高一倍还多,所有的事情你都得完完全全依赖他们,不光是吃喝,你的情感需求都得靠他们来满足。他们通常都对你很好,你也用爱来回应他们。但有些时候,他们会对你生气,这让你感到害怕和不快。他们是那么的高大有力,所以你感到很无助。你怎么看这个故事?”

“我不太喜欢这个故事。如果那个人是我,我会造一艘宇宙飞船,以最快的速度逃离那两个家伙。”

“不幸的是,你没法逃离。所以你只能忍受这个状况,同时学习如何尽你所能地去应对。”

每个人都是娘胎里出来的,都有父母,都有童年,这一个比喻出来的小故事说中了每一个人。那颗很小的星球就是你的家庭。你之所以无法逃离,是因为你的一切物质需求和情感需求都由比你强大百倍的父母提供,你离开家庭就无法生存。
但你未来发展成什么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他们要是不尊重你,你没办法,你就建立不了自尊;他们要是不给你上学,你就处于无知状态;他们要是不给你普及法律知识,你压根儿都不知道自己有权维护自己的利益;他们要是限制你的自由,你就哪儿也去不了,少见很多世面;他们要是毫无缘由地发脾气打骂你,你甚至没有还手之力,你只能忍受身体上被欺凌,并习得这种打骂的教养方式传给你未来的子女。

优秀父母的概率

所以,我们该怎么办呢?来,让我们一起进入理性的【成人状态】,放下对父母的那一份敌意,放下“事已至此,无力回天”的悲凉,收起我们的眼泪。我们先想一想理想父母应该是什么样的?

  • 尊重并倾听孩子的合理需求,并能够在能力范围内及时回应
  • 鼓励孩子探索世界,并提供支持
  • 能够经常拥抱或亲吻孩子,让孩子感受到爱
  • 对孩子诚实,不欺骗或逗孩子
  • 孩子犯错时,注重引导孩子从错误中学习
  • 允许孩子在能力范围内拥有自主权
  • 不使用语言和行为暴力,以理服人
  • 理解儿童的学习特点和成长方式,并营造这样的环境
  • 对世界充满信任
  • 爱自己,也爱他人
  • ……

优秀父母的特征不胜枚举,那么他们在人群中占多少比例呢?2021年,简知联合妈妈网、壹心理共同发起《2021年中国家庭教育白皮书》,我们可以借用里面的【家庭教养方式】一项来推测优秀父母的占比。4259个样本中,4种教养方式的占比分别为:

放任型 专制型 民主型 权威型
6.45% 4.28% 53.86% 35.41%

这种分类方法应该是出自美国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林德(Diana Baumrind)初始版本,以及后来的麦考比(E. E. Maccoby)和马丁(J. A. Martin)提出的修改版本。修改版本中,根据要求性和反应性两个维度,将教养方式分成了4类:

高响应(满足孩子需求) 低响应(忽略孩子需求)
高要求(干预性强) 权威、民主 专制、极权
低要求(干预性弱) 放任、溺爱 忽视

那么问题来了,哪一种教养方式才属于我们要探讨的优秀父母会施行的教养方式呢?根据上文罗列的一些优秀父母特征,我们可以大致确定优秀父母家庭里一般都是能够去倾听孩子,满足孩子需求的,所以在反应性上,应该是高水平的。如此,低响应一栏下的专制型和忽视型应该不沾边了。
在向孩子提要求的要求性维度上,优秀父母应该会有自己坚持的原则,不可能是毫无要求的。所以,放任与溺爱的教养方式应该也不对。那么,就只剩下权威和民主类型了。21年的报告中没有提及“忽视型”,原本属于“忽视型”的家庭可能被归入了“放任型”中,但这与我们无关。同时,报告者将权威和民主各自分成两种类型,这就说明两者之间还存在一些差别。权威型更注重父母长辈提出的要求,而民主家庭中孩子的想法则更能得到倾听与尊重。由此,我们可以大致上选择上述报告中的民主型家庭占比数量来推测优秀父母的占比差不多是人群中的一半左右。

我们的行动指南

看了这本书后,我们的目的显然是让自己成长,让自己变得更加理性,让自己更能掌控自己的人生。根据以上数据,我们的确有一半的概率遇到好的父母,但是我们的人生发展不能完全听从这种随机命运的安排。

  • 对于不幸遇上不够优秀的父母的子女来说,可以试着减少抱怨,转而去做些自己能够改变的事儿——如进行自我探索、享受当前的美好生活、转变人生坐标、更多地去进入成人状态,尽量克服童年时期的不良影响,减少对自己的苛责,更加的爱自己,同时也试着去相信别人,对生活进行美好期待。
  • 对于有幸遇上足够优秀的父母的子女来说,更应该去感恩这命运的眷顾,去传递从家庭中汲取的能量:尊重他人,自爱自信,认真探索世界,为世界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有可能的话,还可以去推动更多的父母去学习如何做一名优秀的父母,为这个世界减少一份喧嚣,增加一份倾听和理解。

原书非常值得一读,它有开篇有结尾,有情景有代入。相比我这篇拆解出要点的书评总结,原书更有魅力。不过,若你在读完后,忽然想起某个情节中的某一种具体方法,想要查阅,本文可以作为你的参考之用,感谢各位看完这篇书评。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4,444评论 6 496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1,421评论 3 389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0,036评论 0 349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363评论 1 288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460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502评论 1 29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511评论 3 412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280评论 0 270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736评论 1 30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014评论 2 328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190评论 1 342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848评论 5 33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531评论 3 322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59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411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067评论 2 365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078评论 2 35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