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小说情节的最后一转
文/骁勇特善战
一般小说,戏剧文学的情节可分为开端,中间,结尾。也就是起承转合。开端部分要交代背景,提示矛盾,初现性格,造成悬念。发展部分则是展开交锋,推进矛盾,跌宕情节,深化性格。障碍和抗冲主要是在这一部分产生。
普罗霍夫说,在开始部分各种冲突力量被推到决斗的边缘,这以后角色们进入行动,参于斗争,寻找同盟者。失取或获得朋友,进进退退,暂告休战,准备决战。再度攻击,最后在解开纽结的时候,取得了胜利或失败。
而这个纽结的解开,也就是情节发展到最后的那一个最关键,最精采,最变化的时刻,这个时刻就是作品中的转。
为什么呢?因为高潮是戏剧的概念,我们有感情顶点和情绪顶点。小说中就不一定了,它有时没有那么强烈的动作。它最后的变化没有一点感情色彩。有时很冷淡,没有一点感情色彩。
强调转,强调它的结构意义。不是强调他的感情色彩,也就是这个转,是指对前面一系列障碍的最后一次巧妙的跨越,或着说对情节主结的一次奇特的分解。
戏剧高潮过后有结尾,而小说转后没有结尾。转就是作品焦点,就是作家苦心想出的绝招。也就是金圣叹的“黄金之点”,元人乔吉说的“豹尾”。一般说开始不要超越四分之一。中间要浩荡,充实,饱满,一般说至少要写三分之二。豹尾就是结尾要响亮,要短。转就是文章的高潮。小说中的冷成分。转完了就是结束。
转有人翻译成突转。这种转强调了情节最后一转的质变。不是指情节中的渐变,而是指情节发展中最后的激变。
什么途径造成效果呢?
第一,可以通过发现。亚里士多德《诗学》中认为,“这种突转是最有戏的成分,所谓的突转,就是指人物命运突然在顺境转入逆境,或着由逆境转入顺境。
突转伴随着发现而来。只有通过发现,引起突转到达结局的行动,才叫行动。发现是推动突转的基本动因。文学中发现大体有三种类型。
1,关系和身份的发现。由于某些原因,使作品中彼此发现了亲属和仇敌的关系。《雷雨》
2,道德和品格的发现。《杜十娘》
3,真象和迷底的发现。《在海上》
还有一点须提示,发现可以是正确的发现,有时候也可以是错误的发现。可以看出这一点,发现实际上就是要在作品的前面有意隐去一节,最后亮出原委。有人把它叫做“潜藏”
亚里士多德把发现定为,不知道到知道的转变,是使那些促于顺境和逆境的人物,发现了他们和对方的亲属关系和对敌关系。藏有二种,一种是埋过读者,埋过剧中人。还有一种是埋过剧中人,不埋过读者。
发现可以通过什么因素呢?有5种。1,标记引起的发现。(身体标记,身外标记2,诗人剧作家拼凑的发现。指不是用一个实物,而是多种方法而言。比如听悉,指破,巧逢之类。用情节构成的发现。3,回忆引起的发现。(冰山上的来客)4,推断而来的发现。(十五贯)5,有观众或事是而非判断。第一次发现只成为事实,第二次和第三次还是发现。所以这种发现才被叫做事是个而非的发现。唯一引起突转的是发现。
第一点,可以通过到翻。就是由于情节发展中诸因素的影响,使人物的最后行动,从自己原来追求的目标上骤然后退,从而产生突转。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第二点,可以通过扩大。就是由于情节发展诸因素的影响,使人物的最后行动,实际上成了作品契机性行动的加强或加倍。契机关键性行动,就是契子,并不是伏笔。通过加倍,产生突转。第三点,可以通过重迭。就是由于受了情节发展中诸因素的影响,使人物的最后行动实际上成了作品中契机性行动的复现产生转。第五点,可以通过反讽。就是由于受了情节发展中各因素的影响,使人物的最后遭遇,实际上成了对他前面一系列行动的讽刺,造成突转。到翻更多强调主观决第。反讽更多强调客观效果。
这些小说中最后一转的途径,我们可以从中看出一个问题。不管我们采取什么办法,宕出奇笔,打出绝招。要超出读者想象的水平,你才能叫人拍案叫绝,叹为观止。
所谓“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下无。”“情理之中,意料之外。”也就是这个意思。阿契尔说,伟大的场面十分之九是突转造成的。这闪光的最后一瞥,这最后的一转。不正是作者苦心构思的焦点吗?不正是罗丹说的黄金之点吗?所以说最后一转的途径,就是表现焦点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