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阅读了《力量从哪里来》第二部分:从不敢生到三娃妈妈。总结以下几个印象深刻的点。
一、自身做起,为孩子创造一个好的能量场
见:孩子心理状态的底色,不是靠上课、说教形成的,而是他们从生活的“场”里吸来的。这个“场”,就是他的周围成人的真实状态:成人的生活态度、世界观和自我认知。我们的状态构建起的家里的“场”,对孩子的影响其实远远大于有形的“课程”和说出来的“道理”。
感+思:最近通过阅读,明白了每个人都是有一个能量场的。你有什么样的能量场,就会吸引什么样的人到你身边。也会思考,你想让自己创造一个什么样的能量场,让孩子也被你影响呢?
行: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提醒自己多微笑,也能给家人也带来好心情;多说正面的话,多鼓励孩子;为孩子创造一个好的能量场。比如对于孩子做的手工,可以多给予赞叹和鼓励的语言,做的好精美哦,花了不少心思吧。
书单记录:
孙瑞雪的《爱和自由》和《捕捉儿童敏感期》,还有海姆·G.吉诺特的经典书籍《孩子,把你的手给我》。劳伦斯·科恩的《游戏力》。《父母的觉醒》和《家庭的觉醒》,作者都是沙法丽·萨巴瑞。
二、孩子的自驱力哪里来?
见:孩子的状态其实是我们自己状态的延伸;看到我们对孩子的期待和投入,反映的往往不是孩子的需求,而是我们内心由不安全感产生的需求。如果不意识到在这些互动深层背后的那个自己,我们的很多爱给孩子传递的会是压力和负担。
放下自己的声音,保持开放的心态,跟随孩子的思路去思考他的问题,这就是你和孩子在构建真实深厚的情感联结,是孩子人生后续发展的重要基石。
感+思:非常同意书中所说的,父母与孩子之间心理层面的深度联结,就是安全感,而孩子的自我驱动力就来着这样的安全感。
那什么是安全感?就是孩子什么都可以说,说什么你都会听,而且不管我说什么、做什么都可以被接纳。
一切学习能力的基础是平和与专注力。平和的根本是知道自己被无条件地接纳和爱着。
行:时刻注意头脑里的声音,一旦出现头脑里对孩子的评判与苛责,先想一想,能否换个方式和孩子对话,以接纳的态度去对待。
PS:反过来想一想,孩子对我们永远是无条件的爱。有时觉得真是不如孩子。
他们不会因为你今天工作不好被领导批评了,明天升职没成功,后天被开除而少爱你或者不爱你;不会因为你脸上多了几道皱纹不喜欢你。他们永远那样爱你。所以学习接纳最好的老师,就是眼前的孩子。
三、提醒自己,多让孩子赢,好好听孩子说话
见: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孩子有独立观点的时候,就让他赢,你可以问问题,让他进一步思考,而不是上来就说这样不对。哪怕没时间,也要给他机会有理有据地说为什么这样想。如果有条件,就找机会满足他们的要求。
思+感:其实在这方面我的做法是有很多地方值得反思的。比如孩子想养猫或狗,今天想要这个想要那个,都被我和爸爸因为各种原因拒绝了。一是担心养回来他自己不养给大人增加工作量,二是担心过敏问题。这个坎我到现在心里都过不去,也没想好如何与他沟通,或许给他机会好好说说他的理由;先要过我们自己心里的坎,找机会满足他的需求。
行:时刻提醒自己,陪伴孩子的时间里就好好陪伴孩子,真正的用心去沟通,放下自己头脑里的各种繁杂事务,耐心、用心的听孩子、看孩子,真正的与孩子喜乐、沟通。
培养目标:知道自己是谁,想去哪里,有学习能力,可以找到并好好利用资源。
四、无需懊悔以前没做好,活在当下才是正道
见:“没准备好”的出路是放下对自己的评判。做妈妈是世间最高阶的事,因为你面对的是一个有灵性的人。所以,不仅你没准备好,别人也没准备好,更重要的是你永远也不会准备好。我们常说终身学习,其实做父母才是终极的终身学习,因为每时每刻都有新的情况出现。我们需要在每个当下实时应对,不停地提醒自己看到孩子,内观、反思、调整。
感+思:以前看到一本书上说,0-3岁如何培养,3-5岁如果培养、5-10岁如何培养,就会评判、懊恼不已,为什么没有早一点学习到这些知识。看,现在孩子都这么大了,错过了那么多敏感时期的培养。但是现在通过看书阅读,改变了很多观念。明白了懊恼这一行为对你和孩子的当下与未来没有任何好处,而且把最好的当下也耽误了啊。所以好好地活在当下、对当下保持觉知,才是最正确的操作。
永远没有准备好的时候,这句话不仅适应与育儿,工作同样适用。我做事经常会要有很大的把握性才开展,没有很大的把握,我是不敢的。现在明白了,永远没有准备好的时候,育儿、本职、还有想开展的副业,做好当下,勇敢地走出每一步。
总结:保持觉知、做好当下、想办法让自己保持愉悦充盈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