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经常爱说一个顺口溜,那就是“能咋地呀”。
这是一个东北方言,发音译过来就是“这能怎么样呢”。往往我说了“能咋地呀”,熟悉的朋友都会对我翻白眼,然后说“不能咋地”。
我的意思是:这样做能怎么样呢?
他的回答是:不能怎么样。
相信生活中都有这样的场景,当我们看到大神、大咖、或者你崇拜的人时,你特别想跟他说话,但是往往只是说了句“你好”,然后就没有下文了。
同时呢,当你想在一个互动场合提问时,常常发现自己不知道问什么了。特别想问却不知道该问什么。
明明脑子里有问题,可是一旦想说出来时却变成了没想法了,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伏尔泰说,判断一个人,要从他提出的问题而不是给出的答案出发。
很多人善于提问,而我不是其中一员。
上学的时候老师不喜欢问题多的孩子,因为你有问题说明你不会,但是对于可以提出高难度问题的学生,老师是特别欣赏的。可是你要知道,没有达到一定的学习水平,你根本问不出那么有质量的问题。于是我是没有多少机会提问。
再看很多人提问,通常都会问什么呢?
最常见的场景就是英语课上,一个同学举手,问老师,这个单词是什么意思,或者怎么读。每当遇到这样的情况,我想每个老师的内心都是特别崩溃的,这个单词你可以去查字典啊,发音也可以百度啊,提出这样的问题明显表示自学能力太差了。
换个场景在工作上,我发现很多人最爱问的一个问题是,你告诉我怎么做。
有时候我给同事安排一个工作,告诉他要做一个报表,要什么样子的。
他听完后直接会问我一句,你告诉我这个表要怎么做?
我一般情况下都是很耐心的告诉他方法,把我知道的简便方法的尽可能的告诉他。
于是他也心满意的去统计这个表了。
可是慢慢的我发现,他以后遇到任务总是喜欢找捷径,直接拿走最好用的方法。
虽然这样帮他节省了时间,但是长期看他们的成长很缓慢。
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要的是标准答案,而没有自己认真思考。
再退一步,这种做法与学校里一群学生每天追求标准答案有什么区别呢?
你会说,遇到问题,本来就该要最佳的解决方案啊,难道还要自己探索一番么。
可是这种再好的方法、再灵活的技巧,脱离了一个推敲的思考过程,就真的只剩下了一个呆板的教条了。
比如,我教过很多人用数据透视表,但是他们只会按照我教的方法去用,根本不会做一点点的变通,而且换了一个场景,很少有人能找到好方法,就算用数据透视表,还是用原来的方式。
而事实上,他们只是学到了这个方法的表象,根本没有理解这个方法的实质。
可是你知道么,当年这个数据透视表没有人教我的,在我遇到了大量的数据汇总与筛选的问题时,领导告诉我的方法就是最原始的自己对吧。
你会觉得领导也太坑人了,但是后来回头想想我必须要感激我的领导们。
因为他告诉我了要求与目标,但是没有告诉我方法,这就逼着我去思考、去找方法,于是不断尝试,不知道中途碰壁多少次。
相比现在很多人上来就喜欢秘诀、捷径,表面上看是在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可是没有经过思考的干货,远比找不到答案更加让人迷失。
思考的起点是提问,而实践的核心就是把思考付诸实践,如果没有思考照搬照抄,那么你得到的只有皮毛,换一个场景你就不知道怎么办了;如果你认真思考再去实践,反复琢磨,你收获的不仅仅是一个技巧,还有一套自己的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