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有信3:班级管理需要掌握的三类知识
——读《高手教师》
20210911,农历八月初五。
捧起了铁皮鼓的《高手教师》,读的是“班主任需要知道的三类知识”。读他的书总有醍醐灌顶之感,摘抄如下。
有人提出过,知识分为三类,分别是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就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是对事实定义规则和原理的描述。程序性知识,是关于“怎么做”的知识,是一套可用于执行的具体操作程序。策略性知识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程序性知识”,是关于程序的程序,是指对整个学习或做事过程的监控,或者说,是一套如何学习、记忆、思维的规则与程序。
是不是也有点云里雾里,不甚明晰之感?这些知识储备可都有?思维方式又如何?面对问题,你调动的是哪一种知识?对应的又是哪一种方式?是输出型的、指令性的,还是全程监控与指导性,并随时进行调整的?是追求一蹴而就、立竿见影的,还是慢慢浸润与感化,并形成相应的能力的?
新学年第二天,经过一年级某班,好几个孩子等在门口不进门。是不是们关着进不了门呀?一看,果然是。我发现后门开着,便招呼他们从后门进入,再去打开前门。可一个小个子女生却告诉我,我们不敢进去,待会儿老师要骂的。他们在前门,我在后门,也听不清楚老师为何会骂他们。但心里怜惜的缺失小小的他们,刚刚开学没几天,认识自己老师也没几天,心中却已经充满了恐惧与担忧。这,于心何忍?第二天,我再次见过这个班级,见到了他们的班主任,亲耳听到了她对孩子的厉声呵斥:谁让你们出来的?啊,说,谁让你们出来的……
这个老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运用的便是陈述性知识,她只要求孩子们安静、守纪律,不能出教室门,到时候不能扣班级的分,不能够丢老师的脸。至于其它,可能都不重要。低年级孩子,不吵不闹,的确很难,但不是更需要时间慢慢地培养吗?否则,何来“养成教育”一说?可是,如今的孩子真的如囚禁在笼子里的小鸟没有自由。
喜欢沈丽新的教育理念,她秉持的就是为了每一个孩子的成长的理念,在自己可以把控的范围内,给孩子最潜移默化的影响。去食堂的路上,她允许孩子队伍不那么整齐,不那么安静,但进入食堂或者教学区域、行政楼时,她的学生绝对保持安静。纪律是遵守的,自由是适度的,不该被生生剥夺。她对学生也是绝对温暖而又力量的,昨天她的文字记录的是唤学生到自己身边订正作业时,她的语言是这样的:“***,带上铅笔和橡皮,请到我的身边来。”充满温情的召唤,充满善意的提醒,这才是真正的教育啊!王君说得好:教育,就是在好的关系中让成长自然发生。
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行动,才是真正对这三类知识的灵活运用与有效教育呢?铁皮鼓说,我来举个例子。
你告诉学生“上课必须认真听讲”,这时候你运用的是陈述性知识,阐明一个事实。你在上课的过程中,不断地针对没有认真听讲的学生做出反馈,自身教育教学也在不断地调整,确保了一节课所有孩子都处于专注状态,这是一套确保孩子专注的方法,这时候你运用的是程序性知识。同时,你不断地在反思,我的这一套程序合理吗?我这种严厉的个性,会不会导致一种表面的专注?是不是在适度放松的情况下,孩子才更可能导向内在的专注?这就是你对做事方式即程序性知识的反思,这时候在你内部起作用的,就是策略性知识。
讲个我的故事。这事情,已经过去好些年了,但我至今清晰地记得。
那届孩子中有一个家庭离异且关系复杂的孩子,五年级转到了我们班。学习上,她是那个“不在场者”;行为习惯上,她是一个凌驾于规则之外的人。五年级下学期,她妈妈患了白血病,她为母亲捐献了骨髓,老师、学生,包括家长都很怜惜她,为她们家庭捐了款,区市级都有对他们的送温暖行动。
孰料,六年级的她却似乎因万千宠爱集于一身而变得不可思议起来,每到下午借口头晕总要请假。其实是晚间在网聊,白天没精神,借口不适回去休息。原来,在家庭里,她早就成了那个说一不二的人,她的房门永远紧锁,不对任何人开放。这样一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尤其像她这样的孩子,岂能少了正确的引导与教育?于是,爆粗口,恶语相向,骂骂咧咧,成了她的标配。
作为班主任,我怎么可能放弃这样一个孩子?可不明事理的孩子,却生生把我当成发泄情绪的对象了。那天无意中发现她带了手机,无意中听到了她与人的互动,那种语言粗俗到不堪入耳。在班集体中,我显然是那个掌握主导权的人,我不想过度解读她的行为,不想想当然地来分析,也不想以她为靶子来捍卫我的尊严,更不想让这样一个孩子的生命雪上加霜。作为受害者的我,依然心疼她,为她感到遗憾。我想,在我的教育行为中,真正起作用的是策略性知识。
可是,诚如铁皮鼓所言,现在许多班主任工作存在的问题是,过度依赖于陈述性知识,而忽略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学习。于是,教育也就多了简单、粗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