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提出过,知识分为三类,分别是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就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是对事实、定义规则和原理的描述。程序性知识,是关于“怎么做”的知识,是一套可用于执行的具体操作程序。策略性知识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序的程序,是指对整个学习或做事过程的监控,或者说,是一套如何学习、记忆、思维的规则与程序。
读了这些文字后,对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还是不能很好的区分。 多亏魏老师结合相关例子做了解释,让我对这三类知识有了清楚的认识。下面我就结合着提交作业,说说我对这三类知识的了解。
比如说——告诉孩子们,每天早上要及时交作业。这只是一个陈述性知识。对于刚刚入学的孩子,他们并不知道具体怎样操作。教师就要结合着每天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讲解和操作,而这些就属于程序性知识了。
下面结合我的一点做法具体说说我对孩子们的训练和期间做的调整。
程序性知识:准备作业——小组提交——组长记录
怎样准备,什么时候提交,组长怎么记录这些都需要训练,并针对出现的情况进行及时调整。
告诉孩子们,早上来到班级第一件事情就需要整理备品,包括作业、当天要用的书本和文具。先把自己昨天完成的所有作业都拿出来,摆在桌面上。等组长来到了,按照要求把作业交到相应位置。我们班的情况是学生来到超过三分之二后,开始按小组传作业。先把语文作业从后往前传到第一桌,组长清点完以后,交到讲台上,老师批阅。再传数学作业到第二桌,组长清点后,放到后面的桌子上,等待老师批阅。后来的同学,自己把所有作业拿着交到指定位置。组长把没交作业的孩子名写黑板上,后来的同学交完作业,把自己名字擦掉。最后留下的就是没写作业或作业落家的孩子名字,有专人记录。最开始这些记录都是我一个人完成的,一个月后了解孩子后,就可以选相应的有责任心的同学协助老师完成了。
班级早到的前几名同学可以把作业放到组内指定同学桌子上后,自己阅读。当同学陆续来到班级后就不容许下地交作业了,那样班级纪律极其乱。之所以是三分之二的人都到再交作业,一是方便组长管理,二是这样不会影响提交作业后的早读时间。否则过多的同学上前面交作业班级显得极其乱,也会影响孩子们的注意力,以至于降低了早读的效率。
在整个交作业的过程中,每一位孩子都要积极参与。每位组员怎样配合传作业,组长怎样清点,怎样记录都是需要训练的。怎样做到坐在座位上,穿得快,没有声音,提交快,完成好,这些也都需要训练。
最开始我们是单组往前传,后来发现很多作业本上没有名字,当事人还不往回认领。于是,我们进行了一次调整,先同桌检查一下作业和名字,然后再把作业本摞在一起往前传。 这样就从第一关了解了作业完成情况和提交情况了。组长在黑板写名也让大家了解作业提交情况,方便大家对没写作业的同学进行监督。
最开始,我们并没有对作业进行完成进行登记管理,只是口头询问一下哪位同学没有交作业并了解原因。针对具体情况进行提醒或相应处理。后来在订正作业时发现,有的孩子不交作业,也不和老师说,在订正作业时老师才发现某人根本没写作业或者说把作业落家了。所以,才有了后续的调整,包括同桌间的检查。
训练孩子的每一天还要求交作业的程序性知识。对于班级作业提交出现的各种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就属于策略性知识。
班级内处处无小事,需要每位班主任不断的精进,甚至刻意练习,才能够在小事中培养孩子们精益求精的品格。
让我们记住这三类知识:
陈述性知识,提供基本的原则和解释系统,需要简洁明白地说清楚要做什么,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做。
程序性知识,提供一套高效的做事步骤,让我们能够将要求转化为实际的行动,并取得预期的效果。
策略性知识,则不断地对程序进行优化,使之越来越完善和极简,以提升效率。它同时涉及程序的调整,以及自我的调整(元认知)。
作为班主任尤其是小学的班主任,只有在具体的情境中,不断的面对诸多的不确定性,不断的进行调整,甚至是在自我否定中不断的自我更新,我们才能够在经历了千锤百炼后成为优秀的班级的管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