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现在表现出来的真的是自己最想要的态度吗?
到现在我也不知道我用了多少个APP,好像每一个APP我的用户名都不同,在不同APP展现的“人格”也不同。
虽然不知道为什么自己要把生活中的人惯性的分为几类,但是有时候觉得分了类挺好。对不同的人不同的态度,心大概只有右手拳头大,装不下太多人。
我姐说,上了大学感觉我变懂事了,不再是以前那个容易冲动我行我素的我了。
我觉得可能是越长大,话越少,小心翼翼的走在“成人”的路上。观察周围的人事物,不让自己在人群中显得那么突兀。
走在大街上的全是光鲜亮丽的人,一身旧衣补丁的我亦步亦趋。找到个稳定的工作,换上新衣服,拥有车子房子存款,我也可以在街上昂首阔步走。
每个人脑子里都是这个想法,也不知道是谁定下的这个规矩。这让我一个山里来的人无比想念屋后连绵大山十万森林。
我想到那儿写到哪,无关今天是不是新的一年的第一天。
我还记得小学看小说,书店两毛钱借一本,五毛钱借三本,那天我很高兴借了三本。在老板那张借书册上写上了我的名字好久还,但是第二天下午他就关门了。
听别人说因为卖的盗版书被人举报,警察带走了。我每天放学都会去门口看他开门没有,一周后我看着他开了门。跑回家把书还给他,他说是盗版的送你了,我欣喜若狂。但是不明不白收下书,我觉得不好意思,回家乞求我外公给我两块钱买了那三本书。
我现在已经记不起那三本的名字,记得有一本好像是漫画,其余的是小说。小说开启了我看书的大门。
初中学校的图书馆不是很大,但是对于我来说简直是天堂。我看的第一本外国小说是《鲁滨逊漂流记》那精装的书,让我明白了我手里拥有的那三本书——盗版。
后来学校图书馆的三个小书架的小说都被我看完了,我开始接触电子小说。那个时候的手机还是直板的按键手机,冬天手放在被子外面按翻页冻得不行。
在手机上看小说无意间加了个小说交流群,和里面的书友相谈甚欢。当班上的同学一天只知道吃辣条的时候,我在看小说;当别人在学习时,我在看小说,当别人早恋的时候,我在看小说。
那个时候看小说简直到了走火入魔的境地,后来听了许嵩的歌,渐渐心思收了一些,在网上搜关于许嵩的消息。因为我在想,学生也可以写东西还可以唱出来,太牛了。
高中和小说交流群的群主也算有话题的朋友了,有空了就会去网吧和他朋友打LOL开黑。刚开始玩都很菜,他们开始是带我玩,后来开语音是听他们嘲笑我,有次骂了我妈,我默默地关了语音,退出了游戏。
别问我怎么知道他们在骂我,因为我是重庆人,湖北人的方言我还是听得懂。
自从经历这件事,我就再也没跟他们打过游戏。对网上的网友也是淡如水,不会再像以前那样热忱。
16年的七月来到简书,参加了个LOL比赛。在里面认识了现在的好友。
隔着手机屏幕和网线我也不知道他们是怎样的人,但是在我们开黑打游戏的时候,他们没骂过队友,即使队友菜的抠脚。
接触得多了,看他们的文章看他们平日的说话,处事,让我这个山里人觉得他们素质很高。至少不像我以前的那个群主,除了瞎扯淡还喜欢发“风花雪月”的说说。
对于可爱的“网友”=“说话不用想太多的朋友”,我是这样分类的。现实生活中不好说的话,通过文章表达出来,和他们说说也挺好。
亲人,知己,朋友(简书),同学,君子之交。
以热换热,以平淡换平淡。你在我面前是月亮,我在你面前是太阳;你在我面前是葱香,我在你面前是热汤;你在我面前要去闯荡,我在你面前就是陪你去远方。
人活这一辈子除了吃喝拉撒睡,要是没个念想,生活不找乐趣,没个一天晚上不全宇宙思想光速飞,那好无聊,好无趣。是我的话估计得抑郁,早早搬好小板凳去听马克思列宁主义。
等我回过神,已经写下这些字,东扯一句,西拉一句。哦豁,管他的,时候不早了,明天早起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