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有一个词经常会被大家提起,那就是「自律」。
在问答上看到一个问题:大家都有哪一些非常自律的习惯?
看到下面的回答:
每天早上6点钟起床看书,不管困与不困,定时起床,再完成健身打卡。
几乎每天晚上都是水煮鸡肉加青菜,已经坚持了1个月。
已经坚持了30天早起阅读打卡,参加训练营之后感觉自己学习更自律了。
2周没有碰过零食了,坚持到21天应该就可以养成习惯了,到时候再给自己奖励1包小零食。
给自己安排了一个监督人,每天都会监督我写作,经常会提醒我准时完成。有几次忘记提醒,就没写了,有点愧疚。
列了很多的学习任务,让自己按照这些计划去执行,每完成一项任务就给自己一个奖励。
……
这些行为在我们的生活中应该不少见,而这里面大部分的情况都是通过外界来驱动自己的行为。
我是一个未来主义倾向者,凡事都喜欢想得远一些,并且提前做好规划。
当我跟大家分享关于规划的内容时,有位朋友跟我说,他也很喜欢做计划,在他的手帐本上面列满了许多的任务,他说自律的人都是会将自己的日程规划得很好,并且将所有的任务安排得妥当。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
后来我看了一下,发现他所讲的安排妥当是指将时间填满。
做计划的目的是什么?
只是单纯地完成所有记录的事情?
追求完成的快感?
还是得到最终完成的结果?
我一直将大家口中的「自律」分为两种:
一种是「形式主义上的自律」。
也就是遵从各种形式主义,通过这些形式来彰显自己的自律性。同时依靠自制力,来抑制短期满足,追求长期目标。
用克制来告诉自己,哪些事情是可以做的,哪些事情是不可以做的,尽管自己心里面很想做某件事,但一直克制自己的行为。
很多人试图通过自制力来完成某些事情,也许最后会达成,但这个过程自己的心理不一定好受。
逼迫自己去完成不想完成的事情,或者克制自己不去做某些事情,这种方式其实跟自己的内心是相对抗的。
另外一种是「本质主义上的自律」。
真正意义上的自律,是就算没有形式上的彰显,也能做到游刃有余地进行自我管理。
真正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再投入时间跟精力去完成它,这个过程没有太多的逼迫,没有太多的克制,没有太多外界因素的驱动。
而这种方式的背后,其实是潜藏着一股强大的力量的。
相信很多人在给自己制定目标的时候,都会给自己设置一些奖励,通过奖励来激励自己达成目标。
这种奖励机制不管是在工作上还是生活中,都很常见。
有效果吗?
当然有,给自己设置一定的奖励反馈在一定条件下是有帮助的。
但如果长期下来一直都需要通过奖励机制来激励自己,那从根本上说,这种驱动力并不足以支撑自己去完成更多的事情。
为什么呢?
因为真正能够让自己聚焦当下并且遵从的应该是「内在驱动力」。
也即是内在动机。
心理学上是这么解释动机理论的。被认为是涉及行为的尖端,方向,强度和持续性。
表动词称作激励,激发人的动机心理这一过程。通过激励跟鼓励,使人们产生一种「内在驱动力」,使之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过程。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动机有可能会增加或者降低。但不管动机水准的高低如何,只要人们能够维持一定的动机水准,就能维持追求该目标的行为,以及心理上对该目标的渴望,直到人们察觉到该目标达成为止。
所以动机经常也被视为是行为的前导驱力,如果能够掌握自己内心的动机,也可以协助预测其行为的方向性跟模式。
前文讲到的「本质主义上的自律」其实就是因为自己非常清晰且能掌握动机,从而更加容易去把控自己的行为。
而动机又分为「内在动机」跟「外在动机」。
1)内在动机
指的是任务本身的兴趣或愉悦带来的动机,能够通过做这件事情得到满足感,这是存在于个体内部而非依赖于任何外部力量的驱动。
一般内在动机会存在以下几个特点:
自己渴望去了解的
自己希望去达成的
最后能给自己带来一定满足感的
跟需要依靠意志力来学习相比,有内在动机的推动更加能够促进个人的学习。
同时这种内在动机也会由内而外影响人的心理状况跟行为:
比如:
将自己的学习成绩归于自己控制的因素
相信自己有取得预期目标的能力
能够从心底里对自己所学的内容感兴趣
2)外在动机
指的是从事某个活动的行为是为了取得相对应的外部奖励或收入,这种动机通常跟内在动机相反。外在动机来源于个体的外部。
比如:
做这件事情会获得外在奖励或者酬劳(金钱、分数、物质奖励等)
做这件事情可以得到外部的称赞(表扬,赞赏等)
如果不做这件事情会受到指责或者惩罚(比如没有完成目标任务受惩罚等)
包括竞争也属于外在动机,这个行为本身更加倾向于鼓励人们超过其他人
社会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一直依赖外在的回报可能会导致动机偏移,即是取得外在回报成为任务的主要理由会让内在动机被削弱。
文章开头描述的几种情况,基本都是需要依靠外在动机,通过外部奖励来助推自己前行,而这种外在驱动力,在短期内可能会有作用。可要影响一个人长期做某一件事情,个体的内在驱动力会更为重要。
所以相比外在动机,关注内在动机的好处是:
高度关注外部奖励不容易持续,长期努力的能力之源应该来自于内在驱动力
有着掌控自己生活,了解外部世界,完成某个长期目标的内在欲望,更容易持之以恒以及达成目标
能让生理心理状态更好,内在动机推动的群体,自我评价更高,人际关系更好,健康状态更好
那如何去激发自己的内在驱动力呢?
1)思考背后意义
思考自己列进计划里面的事项背后的意义是什么?即是思考所做之事背后的目的。
这种方式可以帮助自己找到真正重要的事情,找到根源动力。
2)体会背后好处
有的时候明明知道这件事情对自己来说是好的,但就是做不到。
比如阅读、运动等。
出现这种情况时,不要责怪自己,尝试从最小的行动开始,去体会行为背后带给自己的好处。
可参考以下步骤:
先列出没有做这件事情之前的状态
最小化行动试行(比如运动每天一个高抬腿),记录进展情况
一个周期查看变化情况
体会背后的好处
简单点说就是「最低门槛,正向反馈」。
让自己体会其中的益处,通过这个过程来激发自己的内在驱动力。
当自己下次再做这件事情的时候,或者挑战更高难度的事情时,能够第一时间想到的是这件事情背后给我带来的好处,而不是其他感受。
在心理学上还有另外一个理论,叫「自我决定论」。
关于人类个性跟动机的理论,考量到个人与生俱来的天赋资质以及心理需求。主要探讨人发自内心的动机,重点聚焦在个人激发与自我决定。
自我决定论提出了三个与生俱来的需求,如果能够满足这些需求,则会给自己带来一定的发展跟进步。
胜任:了解个体本身所具备的能力,以及个体和对于任务可能完成的结果与效能。
归属:该行为是否能够满足跟他人之间产生一定的互动链接。
自主:该行为与动机是否是发自内心,以及该行为是否是自我决策而非受他人影响。
当能够满足这三大需求,自己的行动力相对来说就会更加积极一些。
我一直倡导每个人一定要从自己的内心出发,不要一味地跟风外界。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才重要。
如果你现在找不到自己的驱动力,那不妨参考以下这两个方法,来打造自己的驱动系统:
1)自主性
听从自己内心,决定自己要做什么。
可以自问这六个问题:
能量之源是来自外在动机/内在动机?是否将自由,挑战,担当列为主要动机?
今天哪些事情可以做得更好?找一些小方法来测量自己每天进步的情况。
用一句话来定位自己。
更加关注外在行为奖励?还是内在成就感?
每天早上起床撑起自己一整天的动力是什么?
每天晚上休息后是什么事情还让自己念念不忘?
最后两个问题的答案需要给到自己相同的目的感跟方向感,如果没有那就继续自问:
那我打算怎么办?
自主性其实就是让自己清晰哪些事情是自己真正想去做的,真正从自己内心出发。
同时在设立目标的时候,也需要清晰,这些目标是属于外在的还是内在的:
外在目标:外在志向,功成名就,荣华富贵等。
内在目标:内在志向,学习成长,帮助其他人改变生活等。
想实现自我满足不仅仅取决于有目标,还取决于有正确的目标,每个人所处的阶段不一样,你需要知道现阶段对于自己来说,哪一些目标才是正确的。
另外当你犹豫要不要做某一件事情的时候,不妨问这四个问题来提高自己的自主性:
为何做?
做什么?
如何做?
何时做?
我一直很相信一句话,「如果你想要拥有过去不曾拥有过的东西,那就要去做以前没有做过的事情」。
这也是保持自我驱动的一种信念。
如果你具备了一定的自主性,很清晰自己想做什么,那会更加容易掌控自己的行为。让驱动效应来引领自己完成更多的事情。
举个我自己的例子:
我几乎很清晰自己做的每一件事情背后的动机,所以我不会刻意地去克制自己。
而是会进行自我判断,现在做这件事情,从长远的时间来看,是否是有价值的,值不值得我去做。
这个是值得我们不断去进行反思的,你是被外界带着跑,还是以自己为主,让外界来参与。
这是两种不一样的方式,也会造就两种不一样的结果。
当然,定力不强的前期,建议还是先让自己养成反思的习惯,慢慢地自己就会找到了。
时间是公平的,你花在这件事情的时间上多一些,那花在其他事情的时间就会少一些。
不过每个人的价值观不一样,择取其适即可。
尽量留一部分时间给自己,聚焦在自己想发展的事情上面,短期内也许得不到反馈,将目光放得更长远一些,未来一定可以实现的。
2、投入度
把想做的事情做得越来越好。
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最早提出「心流」这一概念,定义是一种将个人精神完全投注在某种活动上的感觉,同时会伴有高度的兴奋度及充实感等正向情绪。
米哈里-契克森认为,使心流发生的活动有以下特点:
能够让自己的注意力完全投入
动作与意识的合并
有清楚的目标
对于环境与动作有主控感,挑战跟技能之间能够达成平衡
主观的时间感改变,比如已经进行了很长时间,但是却没感觉时间的消逝
当人们处于心流状态时,可能会出现以下这四个特征:
自动运转:事情做起来会比较顺手,能够自动发挥
时间流逝:觉得时间过得特别快
不觉他物:专注投入事物之中,从而没有察觉到其他的感觉等(比如饥饿、手机震动等)
感到愉悦:在事情完成后,感受到愉悦、满足、成就感等正向情绪
在心流的状态里,人们会完全沉寂在自己手头的事情上,从而失去了对其他事物的感知:时间、人、物,等。
这是因为在心流状态里,人的全部注意力都在手头的任务上,没有多余的注意力可以分配到其他的事情上。
像我一般会出现的心流体验就是,阅读、思考跟创作,经常会达到忘我的境界。
开拓新知的快感是我很享受的一个过程。
当某个时刻自己的旧认知被颠覆的时候,那一刻的通透,又重新打开了另外一种思维方式、角度。
这个过程直到老去都会一直存在着,只是迭代更新的时间长短而已。
也正是因为这种内在驱动力,让我对自己所处的行业有一个非常清晰的定向。
之前有位前辈跟我说行业并不重要,但对于我来说,还是挺重要的。
因为不同的行业,所承担的事情是不一样的,而我能不能在这个行业里面做自己擅长的事情,或者得到满足感,真的很重要。
关于心流体验,可以给自己做一个测试,思考:
哪些时刻会带来心流体验?
一天中某些时刻更容易出现心流?
如何增加最优经验出现次数,减少感到不投入注意力,不集中的时间?
思考内在动机的真正来源?
也可以自问:
假如现在把自己变成老师,去教别人,哪些事情是自己比较擅长的,能够投入精力的,来找到自己内心的驱动力。
让自己能够投入时间跟精力,并处于最兴奋,最令人满意的心流体验之中。投入带来专注,专注由心流体验开始。
让需要做的事情和自己的能力范围相匹配,目标不要太难,也不要太容易,稍微能够比能力高一到两个级别 ,让自身能力得到延展,能带来一定的专注度跟满意度即可。
如果你能意识到什么能把你带入心流,那么你会更加明确应该把时间,精力花在什么地方,用来实现这个方面的积累跟专注。
同时越专注努力自主的人会有更高水准的表现,由个人内心深处所驱动,将愿望系于比自己更加宏大的目标上。
这就是潜藏在「自律」背后这股强大的力量,「内在驱动力」。
当你足够想要某件东西、或做某件事情的时候,你一定会想方设法去接近它、或实现它。
希望你也能找到自己的内在驱动力,由内而外地热爱自己所做的事情,用它来引领自己的生活。
不敷衍自己。
不敷衍生活。
不敷衍未来。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