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本色》批注式阅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学术著作的批注方法
教学难点:学会如何批注
教学方法:讨论法、批注法
教学过程:
导入:一个作家这样描述中国人淳朴的生命观:“他们在埋头种地和低头吃饭时,总不会忘记抬头看一看天。”(ppt)泥土滋养了中国人,又给予中国人无限生长的不灭的灵魂。中国的土壤厚实坚韧,轻盈剔透。才下田间,又上心间。我们几乎分不清哪一个是滋味,哪一种是情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进入乡土中国,去追寻精神之根。
今天我们将采用一种批注式阅读的方式来进行文化寻根。那么如何进行批注呢?韩愈提到过:“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其实读书也如此。提要,要就是紧扣文章的脉络。钩玄,就是探求精深的道理。
一、提要——记事者必提其要(ppt)
【任务一】请同学们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展现全文的行文思路。
要求:1.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2.在思维导图中用文字和线条结合的方式展现文章的行为思路。(PPT)
学生展示,学生互相纠错,最后教师明确,展出教师思维导图的PPT。
教师明确:本文的主要论点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师引导)论点:作者对中心问题的是非判断的观点。这篇文章所讲的就是中国社会的“乡土本色”,我们可以从作者的论述中提炼出三条主干思路—— 一是人与土的关系,二是人与空间的关系,三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土的关系是“人离不开土”,人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土气”;人世代依靠土地谋生;而土又是人的命根。人与空间的关系,是一种“不流动性”,人们安土重迁,不愿轻易流动,因而在村与村之间形成一种孤立与隔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熟悉”,这种熟悉源于人们聚村而居,以及凭“习”得的规矩支撑的“礼俗社会”,“礼俗社会”又与“法理社会”相对比。
师:我们明白了全文的思路,但是,我们读一篇文章紧紧抓住脉络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探求精神的道理,就是钩玄,也就是探索文章的精微之处。
二、钩玄——纂言者必钩其玄
课前老师给大家发放了一些学术性的批注示例,那么给大家五分钟的时间,讨论一下这些批注的示例是从什么角度进行批注的?又可归纳出什么批注方法。
【任务二】你认为这些批注示例都是从什么角度进行批注的,你能总结一下学术文章批注的方法吗?
要求:1.小组讨论5分钟。
2.小组发言展示。
【助推资料一】
1. 原文:乡土性
批注:中国农民聚村而居,因而形成乡,乡下人离不了泥土,泥土是生养农民的根。
2.脂砚斋评点《红楼梦》
原文:(宝玉和黛玉)二人正说着,见湘云走来笑道:“爱哥哥,林姐姐,你们天天一处玩,我好容易来了,也不理我一理儿。”林黛玉笑道:“偏是咬舌子爱说话,连这二哥哥也叫不出来,只是爱哥哥爱哥哥的。回来赶围棋,又该着你闹‘幺爱三四五’了。”宝玉笑道:“你学惯了他,明儿连你还咬起来呢!”
脂砚斋批道:可笑近之野史中,满纸闭月羞花、莺啼燕语。殊不知真正美人方有一陋处。如太真之肥、飞燕之瘦、西子之病,若施于别个,不美矣。今见“咬舌”二字加以湘云,是何大法手眼,敢用此二字哉?不独不见其陋,且更觉轻俏娇媚,俨然一娇憨湘云立于纸上,掩卷合目思之,其“爱”“厄”娇音如入耳内。然后将满纸莺啼燕语之字样填粪窖可也。
3.原文25页第4段:“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批注】侍候,多指对长辈或地位高者小心侍奉,在这里用于老农对“庄稼”,生动表现出一个“行动”不得,欲赋予庄稼“灵动”的生命性;而谈到本应是行动力的代言人的“老农”,却是也像“长”在了土里静止了。巧用比喻,两句话无形间在文学形式上将“庄稼”与“老农”的现实形象互换,形象地表现了农民对土地的依赖关系。
4.原文29页第14段:“我在那里也看见过找不着地的那些“孤魂”,以及那些给狗吃了的路毙的尸体”。
批注:“安土重迁”是中国农业文明孕育出的追求“落叶归根”的生存形态。“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此中情味,离故土越远,就体会越深。可见土地之于中华民族,是文化之根、生命之本。
5.《讽谕三•新乐府•胡旋女 》原文曰:天宝季年时欲变,臣妾人人学圆转。中有太真外禄山,二人最道能胡旋。梨花园中册做妃,金鸡障下养为儿。
批注:《太真外传 》: “天宝四载,是(七)月,于凤凰园册太真宫女道士杨氏为贵妃,半后服用。”寅恪案:凤凰园出处俟考。乐天“梨花园 ”之语,亦随意成文,未必确有典据也。又日本江户宫中有凤凰四间,岂梨园中亦有凤凰殿,而乐史误凤凰园耶,疑莫能明。
6.原文39页17段:“我们永远在削足适履,使感觉敏锐的人怨恨语言的束缚。李长吉要在这束缚中去求比较切近的表达,难怪他要呕心沥血了。”
批注:天才诗人能够超越生活的真实而得到艺术的真实,长吉诗“天谴裁诗花作骨。” 谓写诗曰“裁诗”,犹如剪裁一段锦绣,而“花”竟做了诗的“骨”,实在是出人意外的想象,出人意外的语言!
教师明确:
1.原文:乡土性
批注:中国农民聚村而居,因而形成乡,乡下人离不了泥土,泥土是生养农民的根。
(解释核心概念进行批注归属概念理解类批注)
2.脂砚斋评点《红楼梦》
原文:(宝玉和黛玉)二人正说着,见湘云走来笑道:“爱哥哥,林姐姐,你们天天一处玩,我好容易来了,也不理我一理儿。”林黛玉笑道:“偏是咬舌子爱说话,连这二哥哥也叫不出来,只是爱哥哥爱哥哥的。回来赶围棋,又该着你闹‘幺爱三四五’了。”宝玉笑道:“你学惯了他,明儿连你还咬起来呢!”
脂砚斋批道:可笑近之野史中,满纸闭月羞花、莺啼燕语。殊不知真正美人方有一陋处。如太真之肥、飞燕之瘦、西子之病,若施于别个,不美矣。今见“咬舌”二字加以湘云,是何大法手眼,敢用此二字哉?不独不见其陋,且更觉轻俏娇媚,俨然一娇憨湘云立于纸上,掩卷合目思之,其“爱”“厄”娇音如入耳内。然后将满纸莺啼燕语之字样填粪窖可也。
(这一段评点的高明之处在于,既提点了读者可能忽视的地方,激发读者想象力,又指明如何在创作中使人物生动立体。譬如现代偶像剧中十全十美的男主或女主,总显得过于单薄,反而是有一点“小瑕疵”“小脾气”的主角更深入人心、惹人怜惜。或许这也是小心眼、尖酸、柔弱的林妹妹何以比大方、健康的宝姐姐得人心的原因。写作手法角度,人物形象角度归属于欣赏性批注)
3.原文25页第4段:“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批注】侍候,多指对长辈或地位高者小心侍奉,在这里用于老农对“庄稼”,生动表现出一个“行动”不得,欲赋予庄稼“灵动”的生命性;而谈到本应是行动力的代言人的“老农”,却是也像“长”在了土里静止了。巧用比喻,两句话无形间在文学形式上将“庄稼”与“老农”的现实形象互换,形象地表现了农民对土地的依赖关系。
(修辞手法角度,归属于欣赏性批注)
4.原文29页第14段:“我在那里也看见过找不着地的那些“孤魂”,以及那些给狗吃了的路毙的尸体”。
批注:“安土重迁”是中国农业文明孕育出的追求“落叶归根”的生存形态。“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此中情味,离故土越远,就体会越深。可见土地之于中华民族,是文化之根、生命之本。
(对文字进行感悟解读,归属于感悟式批注)
5.《讽谕三•新乐府•胡旋女 》原文曰:天宝季年时欲变,臣妾人人学圆转。中有太真外禄山,二人最道能胡旋。梨花园中册做妃,金鸡障下养为儿。
批注:《太真外传 》: “天宝四载,是(七)月,于凤凰园册太真宫女道士杨氏为贵妃,半后服用。”寅恪案:凤凰园出处俟考。乐天“梨花园 ”之语,亦随意成文,未必确有典据也。又日本江户宫中有凤凰四间,岂梨园中亦有凤凰殿,而乐史误凤凰园耶,疑莫能明。
(对文字进行质疑,归属于感悟式批注)
6.原文39页17段:“我们永远在削足适履,使感觉敏锐的人怨恨语言的束缚。李长吉要在这束缚中去求比较切近的表达,难怪他要呕心沥血了。”
批注:天才诗人能够超越生活的真实而得到艺术的真实,长吉诗“天谴裁诗花作骨。” 谓写诗曰“裁诗”,犹如剪裁一段锦绣,而“花”竟做了诗的“骨”,实在是出人意外的想象,出人意外的语言!
(对原文进行补充,归属补充式批注)
PPT展示:学术论著的批注方法
(1)概念理解类批注
(2) 欣赏性批注(修辞手法、语言风格、写作手法等角度)
(3) 感悟式批注(疑问、质疑、新解)
(4)补充式批注
【任务三】请根据今天学习的批注方法,结合助推资料及文中的“阅读导引”批注文中划线句子和描红的句子及核心概念。
要求:1.选择1-2处进行批注。
2.引用和化用助推资料二进行批注,力求让自己的句子闪闪发亮。(PPT)
助推资料二:
要求:1.课前仔细阅读助推资料并勾画出你喜欢的句子。
2.根据导学案提供的批注方法,选择《乡土本色》中描红和画横线的句子进行批注,要善于引用和化用下面的助推资料。
(一)乡土情结与文化
1.你我的乡土,心底的守候。
2. 乡土观念是根深蒂固的,安土重迁,哪怕穷乡僻壤,也不愿意远走他乡。中国人的这种浓厚的乡土观念,几千年来已经熔铸成性格中的一部分,成因十分复杂。无论如何,对于乡土的看重,是中国人心中永远的执著。
3.我们中国是黄色文明,而黄色是土地的颜色。如果天给了我们这个民族以灵魂,那么土地则给了我们以躯体。我们不仅吃着五谷杂粮长大,而且,就是这泥土本身,就四处散发着精微和玄秘——它不但能够孕育生命,还能酝酿生命之根,成了我们中国人的安身立命之地。
6. 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我们祖先有个根深蒂固的观念,以为一切有生之伦,都有返本归元的倾向:鸟恋旧林,鱼思故渊,胡马依北风,狐死必首丘,树高千丈、落叶归根。
(二)乡土文学
1.一树既老且朽,根枯了,干空了,枝股枯死,只有一枝一梢荣茂,这一枝一梢还能维系多久?
——《白鹿原》
2.如果不是在家里,睡在哪里不都是睡在夜里。
——贾平凹 《废都》
(3) 乡土哲学
由于农业耕作的生产方式,家庭是基本的抚育社群,聚村而居使得乡土社会具有孤立,隔膜的特点,形成了地方性的特性。因此在村落内,形成了一种熟悉的社会,例如人们不必在这个社会里遵循法律,他们只需要守规矩,这是他们自然而言的一种习惯性行为反应。
学生批注10分钟。然后进行批注展示。
教师点拨语准备:1. “土”,是中国的万生众相,落下了“尘土”一身;“洋”是水,流动的,尘土是洗刷掉了的,所以“生于斯,死于斯”。“插”字善用拟物,长的是苦难,短的是人生。方寸之间,万物枯荣有序。一身憔悴在风里,回头时无风也无雨。万事繁华或冷寂,只有泥土使我们生命唯一的依靠。言如心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诉说的是中国人的共同情怀。
2.有多少个离乡的游子承受着每夜的抑郁,怀揣着故乡那头的邮票在这里时时顿足。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离恨重重,几时能休?我们的生命早已深深的根植在泥土中。即使千山万水,迢迢万里,漫漫长路,起伏不能由我。人海漂泊,尝尽人情淡薄。泥土依然是我们心之所系,我们终将魂归故里。
3.热情热心,换冷淡冷漠,任多少真情独向寂寞。中国人把诗歌留给了月亮,把灵魂交给了乡土。不管世间沧桑如何,一抔黄土,满腹乡思都沉默。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风雪呼啸,可是只要枕着泥土,就是他们的归宿。
师:同学们的批注很精彩,通过这堂课,我们学习了四种批注方式,而这四种方式不仅可以应用于本篇文章的阅读,我希望大家带这种阅读方法去阅读更多的作品。而对于乡土中国,我想说中国人是从泥土中长出来的。茫茫人海,身世沉浮 ,我们常常不知道自己将往何方,去向何处。这时,想想自己心灵深处的那份寄托,只要有他们的陪伴,“客”不管从何处来,到何处去,永不会孤单。(ppt)(最后一张ppt还加上乡土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