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面对突如其来的恩赐或是磨难时,都会说一句“既来之,则安之”,似乎灵魂可以立马分裂出两个来,一个在承接惊喜或承受苦难,另一个扮演着孔孟圣人之道,娓娓道来安抚着自己。可又有多少人还记得,这句圣人言的上一句是什么?是“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每个人心中都有另一个“不服之远人”,不服之远人,在孔孟之道的愿意里,是指蛮夷无学识之人,是不知变通无法共情之辈,是竖子不足以谋格局不容之徒,所以才会有修好自身的文德,去感化他,去吸引他,去接纳他,甚至去以德行去征服他,那他自然就会想要走进你,亲近你。这就像现在流行的一种成功学说法,成功的商业思维是利他的不是利己的,长期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是利他的,不是利己的。当你用利他思维来处理与外界的关系,才能修出”利己“的终极收益这个有福报的结果。例如商家真的要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做出良好品质与服务的好产品,才有可能在这个市场上活的久活的好,活的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选择所需要,你若只管割波韭菜不浇水不施肥不除虫,那被你割过的韭菜就不会再从你的镰刀下长出来。同样,生活中,你若期待他人包含热诚的真心待你,那就尝试着先己及人,主动一步先去做一个真心待人愿意帮助他人温暖他人,而不是只想着消费他人的人,那他人才会渴望接近你愿意守护你迷恋陪伴你,最终情出自愿,实现了你想要的不离不弃。
但人活一世是只能筛选他人,而不是妄想改变他人的。你唯独可以改变的那个人,是自己,你只能让自己拥有一个不计得失,勇于利他之心,但不能因为自己的每次付出,都期待甚至去强求每一个你以利他思维付出过服务过的人事物,若是期待自己的每一次的付出,全部都能得到价值对等的回报,甚至把回报收益作为付出的条件,把需求相互满足作为交换亲密关系的筹码,那你永远感受到无法情不自禁的自我陶醉,也失去了喜出望外的超预期的快乐巅峰,你主动开口要的,他人理所当然要回赠的,和他人自愿给的,你意想不到收益的,带来的快乐是完全不一样的,人一辈子追求幸福,但这个追求的终极目的还是渴望被超预期满足的那份“快乐”,不是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是真理,但付出就有收益的前提是,需要时间的累积与酝酿,这也是绝大多数人,权衡利弊时会做不到的”不计得失“的关键所在。累积的时间会很漫长又难熬,而及时止损,是腐蚀绝大多数人心里无怨无悔的白蚁。这个世界是能量守恒的,你想要的有多美好,你就得付出多大的心力。时间是个冷酷的刻度,度量的由始至终都是你到底有多稳的决心、多大的诚意、多少势在必得的勇气和决心。
“好的亲密关系,是安全基地和避风港,从我到我们,可以更有勇气做自己”——《感受亲密》,爱是奖励不是惩罚,无限可能的万事万物之爱,值得我们终其一生去努力修身养性,去积累对这份美好期待梦想成真的配得感,去修文德来驯养内心的“不服之远人”,只有全力以赴去做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这前一句,你才有资格对自己说后一句”既来之,则安之” 。
结尾想分享三毛说的那段话,“我心里有一百亩田,那九十九亩随你去种什么,可唯有一亩田,是属于我的,谁也不能去碰它。我用它去种百合花“ 可以因为俗世清欢柴米油盐,随便去种那九十九亩,但唯有”爱“这一亩田,心若天地,不种不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