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能夸不能批评的“顺毛驴”们(2/2)

20250809-0810 

三、如何让孩子既能接受表扬,也能理性面对批评?三种方法可以尝试:

第一种、用“三明治沟通法”代替直接批评

第一层(肯定):“你这次作业完成得很认真。”第二层(建议):“不过有几道题可以再检查一下。”第三层(鼓励):“我相信你下次会做得更好!”

这种方式既指出了问题,又不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

第二种、培养“成长型思维”,让孩子明白“失败是进步的阶梯”

尝试着转换我们表达的方式,把“你怎么又错了?”换成“我们看看哪里可以改进。”;把“你真聪明”换成“你的努力让你进步了。”让孩子明白,能力可以通过努力提升,错误是学习的机会。

第三种、适度制造“可控挫折”

让孩子参与竞争性活动(如体育比赛、辩论赛),体验失败并学会调整心态。在安全范围内,允许孩子犯错并自己承担后果(如忘记带作业被老师批评)。千万不要抹杀了让孩子尝试挫折的阶段。

第四种、家长和老师要以身作则,示范如何接受批评

孩子是观察者,如果他们看到父母或老师被批评时暴怒或逃避,他们也会模仿。相反,如果成人能冷静分析批评的合理性,孩子也会学会理性对待反馈。家长永远是孩子的榜样。

四、未来社会需要的不是“厚脸皮”,而是“高情商”

与其担心孩子“不能批评”,不如思考:未来的世界,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能力?分辨批评的价值:能区分“恶意打击”和“建设性建议”。把反馈转化为行动:不因批评而自我否定,而是思考如何改进。锻炼心理韧性:遇到挫折后能快速调整,而非一蹶不振。事实上,新一代的孩子并非“脆弱”,而是对尊重和沟通的要求更高。这未必是坏事,反而可能推动社会向更理性、更共情的方向发展。这或许真的是家长们需要不断研习的一种技能。

结语:

批评与表扬,都是爱的不同形式。教育的真谛,不是让孩子永远活在赞美中,也不是让他们在打击中变得麻木,而是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自我认知,既能享受成功的喜悦,也能从失败中汲取力量。与其问“孩子只能夸不能批评,未来怎么办?”,不如问:“我们该如何让批评变得更有价值,让表扬不流于表面?”或许,这才是教育者真正需要思考的问题。

#赏识教育 #批评教育 #挫折教育 #众晟悦纳 #面对失败 #顺毛驴 #玻璃心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