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觉得自己不是一个足够称职的妈妈,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期有所缺位,如今该补上这一课。
2022年元月一日,《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实施,“家事”上升到了“国事”,家长们开始“依法带娃“。虽说,过去我未“持证上岗”,做得不够好,如今“亡羊补牢”,也不算晚。
前几天,正式报名了某平台的80天好爸妈实战训练营。今天上了第一课: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和赢在未来的优势,核心在家庭教育。为了嚼碎、内化所学,就用学过的“内感动“三栏读书法,写写自己的学习感悟与心得吧。
首先,什么是人格?老师的定义很朴素。她说,人格即做人的资格,就好像猫有猫格,狗有狗格。每个人的物质身体里装着不同的精神与灵魂,这种不同的质地与标准,就是人格。
我特地去请教了度娘,百度如是说:人格又称个性。是个人带有倾向性的、本质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兴趣、爱好、能力、气质、性格等)的总和。一个人的人格表现在知、情、意等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 包括个人的认知能力的特征、行为动机的特征、情绪反应的特征、人际关系协调的程度、态度和信仰的体系、道德价值的特征等。
人格的形成,有先天的因素,但更多是后天的成长经历与环境因素。而家庭,就是最主要的生长环境。
我国2020年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名心理健康发展报告》显示:2020年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为24.6%;轻度抑郁的检出率为17.2%。也就是说100个青少年中,有25个患有抑郁,17个轻度抑郁。
这些报告与数据,让人担忧、心疼。这些孩子不乏那些成绩优秀的“别人家”的孩子,他们轻则暴躁、抑郁:重则自残、厌世,甚至出现轻生等极端行为。所有这一切,都源于她们没有建构起良好的人格状态!
近两年,学生跳楼自杀事件频发,他们不只是中学生,甚至也有研究生、博士生等......教育的焦虑,正在吞噬孩子们的生命。每一个出现“问题”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有“问题”的家庭。无数的案例见证,好的教育,其实就是人格的教育;而孩子人格的建构,核心在于家庭教育。
为什么说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和赢在未来的优势,核心在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能够陪伴孩子完整生命周期的教育。从孩子呱呱落地,0-3岁,无疑全部在家中,完全依赖父母的抚育与陪伴。4-7岁,孩子上幼儿园,一半在家中,一半在幼儿园;8-18岁,孩子上小学,初中,高中,一大部分在学校,一部分在家中。18岁,孩子参加完成人礼,身体已经成熟。到21岁心智成熟,人格形成。
为什么最好的教育在家里?
孩子是一颗种子,是长成草,还是长成参天大树,关键不在于学校的教育,在于家庭。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土壤”,只有保证土壤的健康,才能支持种子的健康成长。好的土壤,孕育出天使;毒的土壤,孕育出魔鬼。
一个好的“土壤”,应该是什么呢?要有爱,父母对孩子无条件的爱,成为孩子坚强的后盾;平等、尊重、信任你的孩子;积极向上、真诚善良、勤劳勇敢的价值观;良好的夫妻关系和优质的家庭氛围。
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儿童具有吸收性心智,他们的大脑就好像一块海绵,无时不刻在吸收着周围的信息。但他们分不清好坏,全盘吸收。我们想要培养什么样的孩子,自己先成为那样的人。
过去这些年,在大宝、小宝的成长过程中,不能不说不用心,为了她们能成为“别人家”的孩子,考上好学校,成为人人艳羡的学霸,曾不遗余力,不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
大宝从小学时就开始上贵族双语学校。寄宿学校,虽养成了她独立的生活习惯,但其中弊端更多。她后来告诉我,无数的夜里常常满面泪水带着对妈妈的思念进入梦乡。
千军万马独木桥。在中考、高考前夕,不惜重金给她报了若干的课外辅导班。她从周一到周日,从白天到黑夜,时间被学习挤得爆满。但那段时间,她沉默寡言,鲜有笑容,回到家除了吃饭,闭门不出,整个人笼罩在焦虑灰暗的阴霾下。
好在,在她选择大学与专业时,给了她自由与尊重。如今,她已经是一个大学生,欢快与笑容渐渐回归,也经常可以敞开心扉,与我分享心事。但,如果深知一个孩子成长的自然规律,了解家庭教育的真谛,原本可以做得更好,孩子会更幸福。
小宝成长的过程中,更是大量倾注了物力。家中的司机说,这孩子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为了给到她精心护理与高端养育,曾请了沪上最好的金牌月嫂与育儿嫂,也曾为孩子选择了沪上最大最好的私立幼儿园就读。
但后来,经考证,所谓的育儿嫂有诸多养育方式是不科学的,且有悖于孩子成长的自然规律。每每想起孩子幼时被育儿嫂强按在座便器上,哭得撕心裂肺满面梨花的情景,就心痛不已。在私立幼儿园的学习生活,给孩子心灵中留下了一些小小的阴影。因老师的厚此薄彼,对孩子打闹时的不公或不妥的处理方式,直到现在,孩子有时还会含泪跟我说起当时的一些委屈。
过去,对孩子的养育,因错误认知与盲目他信,将孩子交给辅导机构,交给高价保姆,如今想来,其实是事与愿违,本末倒置。相信象我这样的妈妈,一定不在少数。
李跃儿老师说:儿童就是一颗种子,每颗种子都有自己的使命和生长方式,只有懂得这颗种子,才能给她正确的爱。我们给与孩子最好的爱,其实是自我成长、以身作则与倾心陪伴。打造好家庭这块土壤,才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