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是不断变化的,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认识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伴有能的转化,有助于学生形成物质与能量、稳定与变化等跨学科概念。
引导学生感受物质变化与化学反应的真实存在, 建立“宏观一微观—符号”三重表征的认识方式。要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开展观察实验活动,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物质变化现象。
1~2 年级,可让学生通过对比、观察和画图表达,认识到物质溶解在水中后,虽然肉眼看不见了,但它还在水里,没有消失。
3~4年级,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和体验,发现某些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发生变化后,
构成这些物体的物质本身并没有改变,初步认识物理变化的现象。
5~6 年级,可指导学生探究生活中常见的化学变化现象,设计方案,观察变化过程,发现生成了新物质,初步认识化学变化现象。
学习后的思考:
1.各个学段的目标之间是层层递进的,从低段的观察为主,中段可以动手实验,高段能自己设计方案,不同学段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不同。
2.虽然能力要求不同,但是学段之间的内容是有内在联系的,学生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才能学会动手实验,再自己设计实验。
今天听了老师们对课标的解读,也更加确定了我自己的一个想法,新课标是非常重视过程性评价以及学生的实践探究,因此每堂科学实验课,对老师的要求也越来越明确和具体,要求老师把科学素养落实在每个实验中,就非常考验老师的教学设计能力。
所以,接下来如何研读课标,将课标的要求落实在每个实验教学中,也是我接下来要思考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