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为政》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译文】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不违背礼。”在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樊迟:“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樊迟说:“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健在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过世后,安葬的时候要照礼的要求,祭祀的时候要按照礼的要求。”
《论语·为政》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译文】孟武伯问什么是孝?孔子说:“要让你的父母只为你的疾病担忧。”
【评说】:台湾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将对原文的串讲撮编为一个个历史故事,蕴意深邃而妙趣横生。论语中的人物也确实很有故事性,孟懿子、孟武伯就是父子俩,他们都向孔子问同一个话题:孝。而孔子的回答又是不同的!《论语》中对话多数是就事论事,有所专指,不能一味地将之普遍化。孟懿子是据父亲遗命来向孔子学习周礼的,估计其并不真心学习,所以在孔子简单地说“无违”之后并没有如樊迟般深究,孔子也就没有多做解释,直到坐在车上,才忍不住对樊迟说了这件事,还好樊迟追问“何谓也?”,孔子才进一步地解释。孟懿子作为鲁国的大夫,是“三桓”之一,此人颇有权势,常有越礼的行为。“无违”的意思:生时以礼相待,死后以礼安葬,以礼祭奠。所以孔子要借樊迟之口来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不过,看孔子说“生”、“死”两字应该是专指孟懿子本人,是警示孟懿子在父母健在的时候没能够按照礼的要求去侍奉,而父母过世后,也没有按礼的要求去安葬和祭祀,孝行不足,是要借樊迟之口去告诉孟懿子。其父僖子贤而好礼,懿子殆不能谨守其父之教。通过谈“生养死葬”之孝,孔子认为尽孝以礼为准则,慎始敬终。
如果说孝道的精神本质是“敬”,表达敬的方式就要行为符合礼数。
就孝而言,礼是孝的外在规范和表现。这种观念仍为今之社会所认可,并也有与时俱进的新规范。《论语·阳货》云: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被孔子说:予之不仁也!现今已很少人行三年丧期,但祭奠之礼并没消失。同样体现孝。
孟武伯是孟懿子的儿子,当今可以称“官二代”。出身贵族,骄奢淫逸,有声色犬马诸多切身之疾。孔子认为,为人子,有诸多不义的行为,是最大的不孝。借武伯问孝之机,婉转教育并训诫武伯。
人得疾病,不是人的主观意志可以控制的,但是我们可以控制的是我们的思想、语言、行为,决不能让父母再忧虑我们疾病以外的事情了。当以己之心推父母之心,把父母为你疾病担心忧虑的心情反过来用于对待父母,就是最大的孝了!《论语·里仁》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孔子说:“父母的年龄不能不记在心里。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另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恐惧。”所以,有喜有惧应该是人之常情!孔子说的这么朴实的话,现在依然符合人们的心理。
2千多年前定的标准,今天做到的有几多?我们守护身体不仅代表健康的体质,更重要的是有完善的道德,人一生都应当注重道德的修养。做子女的要使父母只为自己的疾病担忧,不为自己其他方面的事担忧。这条做起来难吗?那些“坑爹”的、“啃老”的,肯定会感觉难做到,而《论语》一贯看重仁、礼、德等修身内容,这也是我们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
曾子说过:“养可能也,敬为难。敬可能也,安为难。安可能也,卒为难。”赡养可能做到,尊敬父母却不容易;尊敬可能做到,使父母安乐却不容易。使父母安乐容易,能终生行孝却不容易。
子夏、子游问孝,孔子是从精神层面做出回答;而这父子俩问孝,孔子又从外在表现层面上给以回答。纵观《论语》中的“问孝”,不难发现“孝”在孔子的视野里没有固定的形式和概念,因“问孝”对象不同,其回答皆因人而异。因人而异,基于所问之人品性不同而给出不同的启发。今天,死后的礼节可以删繁就简,但不能缺失应有的外在表现,而让父母宽心的活着,就是儿女的大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