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的第一首送别诗,是王维的《渭城曲》。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小时候读这首诗,总免不得“少年听雨歌楼上”的心情,觉得唐人送别也爽利,挑在这样细雨和风、柳芽初新的清晨,让我们喝干这杯酒,告别故人,纵然要和老朋友分别了,但是你的才华卓绝,终会使得“天下谁人不识君”。
其实,那不是诗意本身,那是意气风发的少年心境。
《阳关三叠》就取自《渭城曲》,除了首句,剩下三句每句都要唱两遍,因而谓之“三叠”。每一叠,都是克制隐忍的别情,但别说了、别说了,既然一定有前路要走,那就且尽杯中酒。明日,路途艰辛遥远,你我海角天涯。再喝一杯,我怕的是再见面,已是“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在交通不便的年代,每一次分别,都可能是永别,怎能不想再多看你一眼?
不过这首诗仍然是况味未尽。
其实《渭城曲》有一首绝妙的注,
那就是李叔同先生的《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西出阳关无故人”,何止是担忧好友前路,更是惊醒所谓知己,不过是“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知交终将零落,孤独才是永恒。
人的一生要有多少场送别呢?
又有多少场送别,让你做好了准备呢?
更多的别离是悄无声息、没有仪式的,人都是在不经意间改变,亦在没有察觉中走远。因为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在某个岔口,我们遇见,在某个岔口,我们分别。也许“落花时节又逢君”,朱颜未老、情分还在,但是就是怎么样也不会真正回到昨天。因为各自的人生,早就掺杂了太多新的际遇,发生了很多自己都意识不到的改变。
自己又何曾不变呢?科学说,人的细胞,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死亡与新生,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一秒的你,和上一秒的你,已经不是一人。
从二八年华到鸡皮鹤发,岁月慢慢雕琢你,也改变你。
我想,其实人对故友旧事的怀念,本质上,其实是在缅怀他们的符号意义,背后,是你对过去的自己的深切眷念罢了。
人生是不断的告别,告别他人、告别自己,最后,也要和这繁华世界说再见。故事结局已定,情节却在等待你我书写。如果左右不了终究要走,至少可以选择,和你相遇时是陌上花开,分别时也有客舍青青、芳草碧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