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之爱子为之计深远”,这是赵国谋臣在国家危难时刻劝赵太后说的一句话。秦国大兵入侵,赵国危在旦夕,触龙劝说赵太后让其最疼爱的小儿子长安君去齐国做人质,换取齐国出兵,抗击秦国,解除国家危难。
触龙劝说赵太后的话深刻阐明了一位父亲或者母亲疼爱孩子的原则,人之爱子有别于动物本能,而是要考虑孩子将来,给孩子一个历练的机会,给儿子一个建功立业的机会。
上天给孩子机会在庸常父母眼里是陷阱,而在智慧明达的父母那里,如果没有这个“陷阱”还要想法设法给儿子挖掘“陷阱”,逼着他去成长。
司马懿、孙坚、曹操应当是三国时代最伟大的父亲。
魏太和二年春天,诸葛亮率兵北伐攻打曹魏,蜀军势如破竹,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叛魏响应,关中震动,魏明帝亲身前往长安督战。战局殆危可想而知,这种情况之下,统帅司马懿两子均在军前效力。被派往前线执行侦探任务的就是司马懿长子司马师。司马师亲冒矢石之险,深入前沿侦察敌情。司马师带领一小分队完美地执行了此次哨探任务,为制定战略战术提供了准确详实情报,最终取得对蜀战争胜利,让诸葛这亮又一次无功而返。
正是在战争中的历练,司马师沉着坚强,极富文韬武略。在司马懿去世之后,以抚军大将军身份辅政,独揽朝廷大权。掌权后,他制定选拔官吏法规,命百官推荐贤才,整顿纲纪,使其各有职掌,朝廷肃然,为晋代魏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一些传统士大夫看来,司马师代魏自立废后弑君实属大逆不道。后人张悌评价司马师:除其烦苛而其平惠,为之谋主而求其疾,民心归之,亦已久矣。天下归晋大势所趋,何晏说:“惟几能成天下之务,司马子元是也”,让汉之后四分五裂的国家再一次出现大一统,促进民族再一次大融合,司马氏家族可谓功在千秋,利在万代。
孙坚在教育儿子方面也毫不逊色,长子孙策骁勇善战,领率三千借来士兵,横扫东南,打下一片疆土。次子孙权接替父兄基业,发展经济,联蜀搞魏,天下三分据其一。
孙权5岁时,就被孙坚带入军中,见惯了流血和牺牲,也历练出了胆识和智慧。9岁时他父亲与荆州刘表作战,战败身死,尸体落入刘表手中。孙权亲自出使荆州,要回父亲尸体,折服刘表。
孙权小小年纪就能担当大任,他的见识折服许多身经百战的将军谋臣,他如果养在深宫长于妇人之手,不成为纨绔也就万幸了。
曹操几个儿子同样出色,武有曹彰,文有曹植,神童有曹冲,还有一位曹丕代汉自立,文治武功丝毫不逊其父。天不假年,早早夭亡,否则凭他的文治武功,天下是否能够轮到司马家族统一真的很难说。
至于像另一位同是三国乱世英难刘备则逊色许多了,刘备戎马一生,英明神武,世称枭雄,但是生出的儿子却不肖其父。纵观刘禅一生碌碌无为,宠信宦官黄皓,与诸葛亮常为掣肘,多次破坏诸葛亮北伐计划。其被俘之后,说出令人大跌眼镜之话:此间乐,不思蜀。虽有人替后主辩解,说那是他审时度势明哲保身之举,但是那种没有骨气之语与孙权、司马师当年怎可同日而语呢。
像司马懿、孙坚、曹操这些人深具远见卓识,让儿子在身边耳濡目染,长期历练,少不娇气,大不骄横,以父亲为榜样,还要超越父亲,终使其事业后继有人并且发扬光大,像这样的父亲才是真正成功的父亲。